关汉卿为什么号已斋叟

1、关汉卿为什么号已斋叟目前有记载的有五种说法:乙斋、一斋、已斋、己斋、巳斋 。其中后两者一般被认为由已斋误写而成,争论最多的是已斋和一斋 。蔡美彪以为:当取已斋,《析津志》中的“一斋”就是“已斋”,为关晚年自云,“已”取已止之义 。胡忌发现了明人所辑《乐府群珠》中收录有署名为一斋的五首小令 , 认为一斋是关氏之号 。李占鹏认为,“已斋”和“一斋”可并存,但“已斋叟”比“一斋”更符合关氏生平特征 。另外,张月中将实际考察与传统文人命名习惯相结合,提出关氏名灿,字汉卿,号一斋
2、中国古代名人之曲圣关汉卿根据研究和考证,中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时代下涌现出不一样的名人,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中国古代名人之一有着 , “元曲四大家”之首之称的关汉卿 。
关汉卿(1219-1301年),元代杂剧奠基人,元代戏剧作家 , “元曲四大家”之首 。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 。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 , 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 。最着名的是《窦娥冤》 。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 , 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他的散曲 , 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圣” 。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约生于金末 。钟嗣成着贾仲明天一阁钞本《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 。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 , 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 , 现存18部 。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塑造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 。《析津志辑佚·名宦》曰:“关一斋,字汉卿,燕人 。生而倜傥,博学能文 。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是时文翰晦盲,不能独振,淹于辞章者久矣 。”
【关汉卿为什么号已斋叟】关于关汉卿的生平相当缺乏 , 只能从零星的记载中窥见其大略 。据元代后期戏曲家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太医院尹”别本《录鬼簿》作“太医院户” 。关于关汉卿的籍贯,有祁州(在今河北安国市)(《祁州志》卷八)、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等不同说法 。查《金史》或《元史》均未见“太医院尹”的官名,而“医户”却是元代户籍之一,属太医院管辖 。因此 , 关汉卿很可能是属元代太医院的一个医生 。《拜月亭》中,他有一段临床诊病的描写,宛若医人声口,可以作为助证 。
3、关汉卿历史剧代表作介绍1、《单刀会》、《西蜀梦》 。《单刀会》是关汉卿创作的历史剧 。剧本国时关羽凭借智勇单刀前赴鲁肃所设宴会,最终安全返回的故事 。全剧共四折 。第一折写鲁肃定计索还荆州,请来乔公商议 。第二折写鲁肃拜访司马徽 , 继续商议索取荆州,再次受到反对 。第三折写关羽毅然接受鲁肃邀请,决定单刀赴会 。第四折写关羽在单刀会上的斗争,是全剧高潮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