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飞天、“嫦娥”登月、“蛟龙”探海……许多人并不知道 , 这些大国重器中 , 用到了不少来自陕西宝鸡市的钛产品 。
数据显示 , 宝鸡市钛材生产加工量占全国的65%、全球的33% , 然而有着世界钛都美誉的宝鸡并无钛矿资源 。
无中生有 , 由小到大 , 宝鸡通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 , 把钛产业从零做到拥有近600家企业的产业集群、500多亿元的产业规模 。 如今 , 站在新时期推进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节点上 , 如何让一个逡巡经年、看似碰到规模“天花板”的产业集群有中寻优、呈现新“钛势”?宝鸡人的选择是锻“链”强“群” 。
聚点成链 , 聚链成群
走进位于宝鸡高新区的宝鸡鑫诺新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 熔炼炉、轧机、磨床、车床等设备的运转声此起彼伏 。 经过热轧、冷轧、校平、表面处理、修磨等工序 , 最薄可达0.3毫米的医用钛板材制成 。
“骨科手术中常需使用‘钢板’ , 取‘钢板’时患者得受二茬罪 。 医用植入物钛材料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 其稳定性和抗腐蚀性良好 , 最重要的是无毒、无副作用 , 具有生物相容性 , 植入人体后不用再取出 。 ”宝鸡鑫诺新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永利说 , 作为一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 , 公司产品占据国内市场的35% , 公司将继续把研发创新作为核心工作 , 向资本市场全力冲刺 , 打造医用钛材第一生产基地 。
在宝鸡 , 像宝鸡鑫诺新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并不少 , 这些企业各有特色且聚点成链、聚链成群 。 据统计 , 宝鸡钛产业集群集聚了590余户企业 , 可生产5000余种规格的钛及钛合金材料 , 2020年产值达到510亿元 , 拥有国家级研发、检测等服务平台16家 。
产业兴旺的背后 , 是“两头在外”和内功不足的隐忧 。 宝鸡没有钛矿 , 所使用的钛资源都来自省外乃至国外 。 宝鸡并不靠近钛产业的主要市场和优势研发区域 , 在这一充分竞争的领域缺乏不可替代性 。 此外 , 由于竞争力不够强 , 相较于自身规模 , 宝鸡在世界钛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还不够强 。
“尽管在研发、生产、市场、应用等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 但产业链条不太完整、产品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协同创新不够、高素质劳动力和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 , 仍制约着宝鸡钛产业可持续发展 。 ”宝鸡市委党校教授张志怀说 。
后有追兵、前有门槛 , 要保持并提升自身优势 , 宝鸡钛产业提质增效的突破口必须是以“专精特新”锻“链”强“群” 。
通过深入谋划 , 围绕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打造重点产业链 , 钛及钛合金产业链成为重中之重 。 为聚力突破 , 由市委书记任产业集群群长 ,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产业链链长 。 宝鸡提出 , “十四五”时期着力打造“世界钛都·中国钛谷” , 建设国际一流钛产业集群 , 建成千亿元级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 。
“链主”担当 , 紧密协同
努力锻长板 , 保持和提升自身优势 , 是擅长锻造钛板的宝鸡钛产业从业者对产业未来的生动期待 。
宝钛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65年 , 是我国最大的以钛及钛合金为主的专业化稀有金属生产科研基地 , 钛材年产量超过全国四成 。 宝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文生表示 , 将继续紧盯世界知名航空企业的材料需求趋势 , 国内航空、航天、海洋等领域的重点项目 , 以及建筑、新能源、钛与生活等新兴领域用材需求 , 不断研发新产品、突破新技术 。
锻长板需要新动力和共享资源 。 为进一步做实、做强、做优锻造产业 , 宝钛集团和民营企业今年10月份共同出资2亿元 , 成立宝钛精密锻造公司 。 “我们将用好国企的实力和民企的灵活 , 充分发挥各自在品牌、技术、设备、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 , 紧紧围绕钛产业链中的锻造加工环节 , 互补加工设备和制造方法 , 提升工艺水平 , 增加产品种类 , 联动好、服务好上下游企业 。 ”宝钛集团总经理、宝鸡市钛业协会会长雷让岐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