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过《红楼梦》后( 四 )


《红楼梦》是一本比较包容的书,它没有刻意说教和批判,只是去展示,展示家族的兴衰,展示青春的美好 。它是曹雪芹花费十年,用自己的生命造就的文字 。重要的不是虚妄的结局和跌宕起伏的情节 。而是一个个故事中透露出的人性和细节,为我们揭示人世的真相,帮助我们认识世界 。
失去和死亡是我们都会经历的事情,在走向终结的过程中,我们有千万的选择,千万的作为,千万梦想,也许这就是不同,这就是每个人的特别和珍贵所在 。而所谓结局的圆满与否只是外界的评判标准,过程的意义已经胜过了结果,食尽鸟投林也不是那么重要 。
《红楼梦》只是我们阅读的故事,生活才是必须经历的人生 。离开书本我们需要面对现实生活,而不是沉浸在书中的虚妄和消极之中 。
有时候人会产生太多虚无感,可能是生活没有落到实处,当你回家发现饭没做,妆没卸,地没拖,衣服没洗,书没看,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胡思乱想,解决当下的问题才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它如此疲惫,又如此美好 。有初春柔条初发的欣喜,有满天星光的寂静,有片刻看书的欢愉 。苦是生活的常态,甜是我们付出的收获 。生活没有那没多侥幸,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远 。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那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
离开了书本、小说、艺术,我们还得继续上路 。把人生看成一次体验,就不会太纠结于虚无的结局;把书当成认识世界的工具,我们勇敢走下去 。
红楼梦中三教九流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庶民百姓,曹雪芹都用一生的写照总结岀了人生在世荣辱共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变化规迹,无可奈何的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这纷繁的尘世里假假真真,真真假假令人眼花缭乱的烦相,到头来一切空空如也,空悲切!令人婉惜伤感觉得人生在世不过如此,消极思想油然而生,故年少不宜看红楼!
读书应该是为我所用,而不是沉湎于书中的情感 。
《红楼梦》细致描写了王史贾薛四大家族的生活场景,反应了当时的生活,抒发了作者经历家族兴衰的心理历程以及人生观 。
我们从中领略是应该是当时的社会场景,和借鉴书中作者的内心情感,修正我们自己的人生观 。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同时是一部人生哲理书,更是一部史书,品读巨作,倘洋文海,犹如大旱逢甘霖,书中之文、之理、之爱、之情、之事都有着特定的含义和韵味,绝无闲笔,《红楼梦》内容博大精深,可以容纳所有知识水平和境界的读者,其思想更是独领风骚,你有什么样的能力,就会有什么样的感悟,所谓的消极作用,恐怕是千红一哭万艳皆悲的悲剧情怀而已 。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有体会,读一两遍肯定不会有深入的体会,能记住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就已经不错了,要是去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世,发言权还是少了一点,毛主席说过,读不了五遍红楼梦就没有发言权,《红楼梦》一笔埋长线,诉说何止几千年 。
要想摆脱《红楼梦》的悲情影响,入红楼而走出红楼,就要了解这部书的思想,这本书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思想的先进性,虽然都是凄凄惨惨戚戚,但是有先进思想的萌芽,甚至有各种争取自由的斗争,不光是爱情,更是制度和政权 。
红楼梦,梦红楼,红楼一梦解千愁!用沉迷的心读享乐的事,用消极的心观悲哀的事,用肤浅的思想看待《红楼梦》的精髓,不消极才怪呢!
好就是了,了就是好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荣华富贵也不过是一场春梦,梦醒之时肝肠寸断,奈何无力回天,命该如此!红楼梦的故事还真是个悲剧,四大家族的命运紧密相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牵一发而动全身 。满堂富贵又如何?失去的时候再生活过得连狗都不如!当时无情的时代给四大家族开了致命的玩笑,经过重新洗牌,四大家族垮台了,梦碎了!认真看过红楼梦的人确实感到心会意冷,那里面的文字和道理的确令人感同身受,出现意志消沉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看多了,人生的领悟力也就更加透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