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古老工艺 老工艺新传承


一口大锅,一双巧手,翻手为叶,覆手为茶 。原本青绿的叶子,在制茶人不断地翻炒揉捏下,褪去青色,换上深色“外衣” 。茶香在五指间缓缓溢出,茶叶从双掌中慢慢抖落 。
这一场景,让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在制茶人的身上得以具象化 。然而,来自新宁县的郑和能,一名90后的制茶人,不仅用双手将这一份仪式感传递,更以野生茶为切入点,带领茶农们闯出脱贫致富的“野”路子 。
(郑和能正在加工茶叶)

传承古老工艺 老工艺新传承

文章插图
创业如品茗,坚持才有回甘
2015年,郑和能从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毕业,进入湖南省茶业集团从事茶叶电商销售工作 。一年之后,心系家乡的他,回到新宁开始从事茶叶、铁皮石斛、脐橙等农产品电商销售 。
“在家闲暇的时候,到了采茶季,我就上山收点叶子自己制茶,发下朋友圈随便卖卖 。原单位的同事看到了,就在我这里定了一些 。一喝,他们都觉得不错,又向我追加订单 。”郑和能回忆道 。
朋友圈的“试水之作”获得了认可,无疑给了郑和能创业的信心 。2018年,他成立了湖南三月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传统工夫红茶的工艺基础上,结合新宁野茶的特点,进行工艺改进和创新,开发出“野红”、“毛绿”两款野生茶产品 。
但是,郑和能的创业之路就像品茗一样,熬过入口之时的苦涩,才能品尝到随后的甘甜回味 。在公司发展初期,由于缺乏资金、人脉资源和创业经验,郑和能经历了融资骗局、借贷失败、合伙人撤资等一列困难 。
经得起挫折的打磨,才会有成功的机会 。郑和能秉承着这一信念坚持了下来 。自公司成立以来,他通过“农户出地、公司出苗、茶叶回收、资源整合”的模式,发展边远高山地区的农户种植有机茶叶 。两年多以来,公司建设厂房、购置设备、收购农户茶叶等投资近80万元 。
2019年,郑和能又从初心开始,从专业出发,参加新宁县首届创业创新大赛和“邵阳红”第三届手工制茶大赛,分别获得优胜奖和三等奖 。他的公司入选了2019年度“湖南省青年创新创业扶持资金项目” 。今年,郑和能又参与“新宁县农产品网销创业大赛”,取得了二等奖的佳绩 。
(正在参加比赛的郑和能)
结缘黔农网,发展步入快车道
俗话说得好,想做大事,必须脚踏实地;想做成大事,就必须不断自我进步 。与黔农网的结缘,郑和能正是因为一场培训 。
2019年10月,由黔农网组织的农产品电商销售培训会吸引了众多谋求农业传统销售渠道转型的改革者和农业电商的先行者 。在这场培训中,郑和能不仅学到了知识,更认识到线上渠道对于农业将会带来的营销和利益增长方式的变革 。于是,培训之后,郑和能积极与黔农网合作,签订了茶叶产品线上销售、线下展销等合作协议 。黔农网、微店等线上渠道逐步铺开,茶楼、门店、展销会等传统渠道也没放弃,双管齐下让郑和能的公司逐渐走上正轨 。
作为新宁县电商进农村项目的承建单位,黔农网建设和运营了当地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 。郑和能的湖南三月里生态农业发展公司也成为了第一批入驻企业,享受新平台带来了的红利,加速了公司发展的步伐 。
2019年8月至今,湖南三月里生态农业发展公司电商销售额突破20万元 。通过产品代销形式带动2000余人增收,其中贫困户80余人,使其年均增收达2000元 。郑和能的野生茶,实实在在为新宁县的农民们打开了脱贫致富的新大门 。
(通过代销的形式,郑和能带动贫困户增收)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