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壤探秘有何重大发现?看中国科学家如何讲述“月球故事”( 三 )


让人略感欣慰的是 ,“服役”后的30毫克样品并没有消失 , 只是换了种形态存在 , 可以继续用于科研分析 。 它们被科研人员小心收藏 , 成为中国月球科研之路的最好见证 。
53小时的速度
2021年7月14日15时5分 ,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离子探针实验室的操作台前 , 所长吴福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献华领衔的月球样品研究团队主要骨干成员一起紧张地盯着电脑屏幕 , 激烈的讨论过后 , 现场一片安静 , 偌大的房间里只听得见呼吸声 。 在众人期盼的目光注视下 , 仪器第一个测试数据即将完成 。 实验室主任李秋立的手心微微攥出了汗 。
月壤探秘有何重大发现?看中国科学家如何讲述“月球故事”
文章图片

李秋立和刘宇 。 (牛伟坤摄)
“20亿年!”第一个数据跃然屏上 。 紧皱的眉头松开 , 笑容堆上每个人的脸庞 。
【月壤探秘有何重大发现?看中国科学家如何讲述“月球故事”】“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李秋立的自我怀疑不无道理 。 这个数据意味着嫦娥五号取回的月球样品年龄只有20亿年左右 , 比之前人类获得的最年轻样品还要年轻8亿年以上 , 这将是一个令科学界震惊的数据 。 团队成员不敢懈怠 , 类似的分析接下来又被进行了两百多次 , 来反复确认这个结果的准确性 。
值得一提的是 , 得出这一数据 , 距离他们拿到样品只有53个小时 。
今年7月12日 , 经过审核 , 包括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在内的13家科研机构领取到了经国家天文台分选后的31份样品 , 意味着月球样品科学研究工作正式启动 。
这一天 , 所里一向沉稳的马红霞也有些激动 。 作为技术员 , 她将是所里最早跟样品亲密接触的人——在进入仪器进行更加深入的检测之前 , 样品要先经她的手制成标准的样品靶 。
月壤探秘有何重大发现?看中国科学家如何讲述“月球故事”
文章图片

马红霞正在工作中 。 (牛伟坤摄)
从一瓶细如尘埃的样品中挑出最可能有用的颗粒 , 这是个考验耐心的技术活儿 。 性格平和、说话慢条斯理的马红霞似乎就是为这份工作而生 , 她已经在这个行当里耕耘了14年 。 吴福元曾戏谑地说道 , “这样的技术员是所里的宝贝 , 国内外很多科研机构遇到分离样品的难题时 , 都要找到所里来借鉴经验甚至借人 。 ”
马红霞此次任务艰巨 。
地质地球所此次研究的目标之一是为样品测出年龄 。 李秋立解释 , 如果将岩浆比喻为星球的血液 , 那么月球的血液早已凝固;也就是说 , 月球在地质意义上已经死亡 。 但是想要探究“月球上的岩浆活动是何时停止的” , 就需要知道月球上最年轻的岩石年龄 , 以此来确定岩浆最后活动的时间 。
要确定一块岩石的绝对年龄 , 最精确的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定年 。 经过长时间的检验 , 最好用的是铀(U)衰变到铅(Pb)的体系 。 因此 , 具有高U含量和非常低初始Pb含量的含锆矿物是确定年龄的重中之重 。
当天下午 , 一切准备就绪 。 马红霞带着自己打磨的一粗一细两把镊子 , 静静地走进了盛放样品的超净实验室 。 “颗粒更小 , 质地也更疏松 。 ”刚上手 , 马红霞就得出了结论 , 但是她一点儿也不慌 , 多年累积的经验让她的双手练就了平稳如镜的能力 。 她屏息静气 , 速度慢了下来 , 稳稳地在一堆比面粉还细的样品中挑选着 。 “样品太细了 , 吹口气可能就没了 。 ”她不仅要将这些最可能有用的颗粒规律排放 , 浇筑成标准的树脂靶 , 还要抛磨露出每个颗粒的最大面以方便之后的研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