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城桥公墓 崇明有几个墓区( 二 )


崇明城桥公墓 崇明有几个墓区

文章插图
建于上世纪40年代的凉棚
记者发现,在港西镇的老地名中,“墓”和“坟”的出现频率很高 。比如静南村有个地方叫“笔架坟”,据说崇明以前有个读书人袁万琛笃志好学,子孙将他葬于袁家沙中,坟墓造成笔架状,以示袁家“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训,“笔架坟”的地名即由此而来 。此外,《港西镇老地名文化》一书中,“运粮河”一名出现了60次,因运粮河为以前崇明县内运输粮食的河道,庙镇、港西、建设、新河、竖新、堡镇等区域内均有 。港西镇运粮河流经团结村中部及北双村北部,分东运粮河和西运粮河 。“为什么有些字在崇明乡间地名中反复出现?我们认为,地名必须相对稳定、不能频繁更改替换,以免人们混淆 。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桥、河、庙、港、墓等自然风貌或人力建筑相对比较固定、极少变更、拆除或搬迁,因此很多老地名中均有此类字眼 。”《港西老地名文化》编委会成员季若洲说 。
崇明城桥公墓 崇明有几个墓区

文章插图
建于约1733年的避潮墩
既然是“老地名”,不少名字中还蕴含了神话故事,包含了人们对安居乐业的希冀和祝愿 。比如“南盘滧”,该区域位于港西镇中部,该地名与滧河密不可分:滧河南起北双港,北转至高石桥,再向东至王家桥,往北盘滧方向流去,成为一个弯势,集镇就在这个滧河弯里,所以称“盘滧” 。相传,原南盘滧镇域是个“龙穴”,全镇像条“神龙”盘在滧河弯里,龙头在南,称南市 。前南市东边有个高泥墩,传称为“龙珠” 。在北盘滧北也有个高泥墩,墩旁有个大水坑,谓“龙潭”,南市东西两侧各有一口大井,谓“龙眼” 。“神龙”给南盘滧百姓送来了百福,整年风调雨顺、各业兴旺 。直至今日,南盘滧区域依然是港西镇繁荣的集市 。
崇明城桥公墓 崇明有几个墓区

文章插图
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港西镇书场
双津村的“草镇”,因市房都是草房而得名;北闸村的“龙王庙”建造于1942年春夏之交,原为当地百姓抗旱求雨之用,已于上世纪60年代拆除;排衙村的“耶纳堂”创建于清末明初,由法国人主办,为纪念玛利亚的母亲耶纳而得名,是当时该地区北部教徒纪念耶稣活动的场所,设育婴堂一座,用来收养弃婴、孤儿,解放后堂舍拆除,建起了民房……港西镇党委委员陈伟告诉记者,每个老地名中都蕴含了一段故事,为老地名修志,有助于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
信息来源 | 上观新闻
主编:陈珺
责编:李琳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