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城桥公墓 崇明有几个墓区



崇明城桥公墓 崇明有几个墓区

文章插图
【崇明城桥公墓 崇明有几个墓区】
崇明城桥公墓 崇明有几个墓区

文章插图
地名是历史的坐标,是文化的承载,是“一方水土”所养“一方人”的情感所系 。在崇明港西镇,为何繁华集镇名叫“公墓坟”?哪里又曾有“神龙”盘踞?有一群文化志愿者,他们历时一年半,编撰了《港西老地名文化》一书,去探索那些老地名的秘密~
崇明陈海公路港东公路路口往北数公里处,沿路林木郁郁葱葱,一派自然好风光可尽收眼底 。不过,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这片繁茂的林地在数十年前曾是老城北镇上最繁华的商场,楼内人流熙熙攘攘,楼外小商贩叫卖声此起彼伏,是老城北镇上最热闹的地方 。尤为稀奇的是,这样一个人声鼎沸之处,竟然有个“阴森森”的名字:公墓坟 。
崇明城桥公墓 崇明有几个墓区

文章插图
沧海桑田,一片区域可从公墓变为集镇、再从集镇变为林地,后人们往往难以从地块现状中得知往昔的故事 。而老地名,就是锚定人们乡愁记忆的“活化石” 。在崇明岛成陆1400年之际,崇明港西镇一群文化志愿者历时一年半编撰了《港西老地名文化》一书,日前正式出版发行,挖掘老地名背后不为人知的往事,让地名成为牵引乡愁的“文化灯塔”,这是全市首本以地名为主题的乡镇志书 。“地名是历史的坐标,是文化的承载,是‘一方水土’所养‘一方人’的情感所系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一个个新地名横空出世,老地名却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 。《港西老地名文化》的出版,为各界人士了解港西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也有助于乡愁记忆代代传承 。”港西镇党委书记顾松兰说 。
崇明城桥公墓 崇明有几个墓区

文章插图
建于1878年的杨氏“怀德堂”
港西镇位于崇明岛中部偏西,因地处双港河之西而得名 。2000年12月,原港西镇与原港东乡合并成新的港西镇,下辖25个村,2002年4月村级区划调整后为12个村 。去年3月初,在港西镇乡贤、上海阳刚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刚等人的组织下,《港西镇老地名文化》编委会成立,开始采编辑录全镇老地名 。一年多来,编写者们访遍了全镇各个村组,走进了百余户人家,倾听了三百多位老人的口述,拍摄了上百幅照片,绘制了多幅图纸,最终收录老地名共千余个条目,按“老地名、古宅、堤岸、道路、河流、桥梁、学校、人物及附录”九个版块汇辑而成 。
崇明城桥公墓 崇明有几个墓区

文章插图
港西镇古宅
千余年的历史,让崇明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和越来越多的地名 。这些地名有的因民间传说而得,有的因地理环境而得,有的因历史故事而得,有的因姓氏聚居而得 。众多地名的由来与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地方历史的推演和人们生活环境、思想观念的变化,有着独特的历史和地域文化特色 。比如上述“公墓坟”,据《港西镇老地名文化》一书考证,位于原城北镇北首 。解放前该区域为坟墓棺柩,包括两座最大的公墓(永安、崇安)及吴氏石墓,故人们称之为“公墓坟” 。永安公墓面积52.5亩,由原桥镇人刘辅臣于1927年开办,墓地分甲、乙、丙三区,墓内置有精致祭器,甲级区每具墓穴售价白米3石(当时合银洋27元) 。当时,崇明的豪绅都来这里选购墓地,墓主们各自修坑竖碑,种植松柏冬青,至1930年,墓地已售出80% 。上世纪40年代后,买墓基人减少,又加上经营管理不善,公墓事业逐渐衰落 。后来,该区域建造过小学,1958年后因商业发展需要,拆除全部坟墓扩建市房,后逐渐建成南北街向的城北集镇,商贾繁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