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止《喜迁莺·晓光催角》原文、译文、赏析
晓光催角 。听宿鸟未惊,邻鸡先觉 。迤逦烟村,马嘶人起,残月尚穿林薄 。泪痕带霜微凝,酒力冲寒犹弱 。叹倦客、悄不禁,重染风尘京洛 。追念,人别后,心事万重,难觅孤鸿托 。翠幌娇深,曲屏香暖,争念岁寒飘泊 。怨月恨花烦恼,不是不曾经著 。这情味,望一成消减,新来还恶 。
赏析

文章插图
词题“晓行”,指拂晓从驿舍上路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是写对妻子的怀念 。词人在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42岁时考上进士,未得一官;直到高宗绍兴初年才担任校书郎的官职,这时他已经年过半百了 。词中写到“重染风尘京洛”,可见他这次晓行,重去京都,时间是在宋室南渡之前,事由很可能是应诏赴官,但是结果却落了空,他在北宋末年始终没有得到任何官职 。因为时局的变化,还是出于个人的原因,已无记载可考 。从词中写的“叹倦客,悄不禁”来看,他这次去京洛,并非自愿,而是出于勉强的,迫不得已的 。一路风尘仆仆,心事万重,深感岁寒飘泊之苦;触景生情,想到家庭生活之安适和温馨,离家别妻的情味,愈来愈不堪忍受 。
上片描写“晓行”所见所闻所感的情景 。头三句说,角声催促清晓,曙光开始到来;因为天未大亮,听那睡鸟还没有被惊醒,邻村邻户的雄鸡先已觉醒起来,啼鸣声声,报告天明的消息 。这是凌晨在驿站客舍所听到的情景,点明题中的一个“晓”字 。“迤逦”以下三句写的是词人已经上路,看到连续不断的村庄袅袅地飘着晨雾;马在嘶鸣,行人已经起来;透过丛丛树林,还可以看到一弯残月挂在天边 。这是晓行的见闻,还是描写晨景,进一步点明时间,晨烟未散,马嘶人起,残月在天,可见是在阴历下旬的清晨 。“泪痕”二句说,晨起在客店流过眼泪,擦干了又流淌,上路后被寒霜微微凝结;出门前为御寒而喝了一些酒,但是酒所给人的热力还不够抵抗天气的寒冷 。这是写晓行的感触和感受,“泪痕”与“霜”“寒”等用字,使人感觉到天气是寒冷的,词人的心情是悲伤的 。“叹倦客”,这是词人的感叹,他此时人到中年,四五十岁了,长期离乡背井,在外作客奔波,已经感到疲倦 。他的《洞仙歌》词,写他天涯作客,路远音稀,“叹客里经春又三年”,如果注意到这里的一个“又”字,就可判断他的羁旅生活,至少经历了六年以上 。“悄不禁”,按《诗词曲语辞汇释》解:悄,浑也,直也;禁,愿乐之辞 。此句说“直是不愿意” 。“重染风尘京洛”,说再次去京都,染上污浊的风尘 。以上三句,写词人离家别妻,岁寒飘泊,实非出于心愿,故前文有“泪痕”之句 。此三句结束上片写晓行之景,过渡到下片抒情,诉说词人对妻子的怀念 。
下片以“追念”起头,承上启下,追溯思念之情 。首先想到的是,词人同妻子分别后,有千般眷恋,万般相思,种种恩爱缠绵之情,却难找到一只鸿雁传书,来通报音讯 。他写的《洞仙歌》还有“负伊多少”这样的话,表示对妻子的歉意 。接着想到温馨的家庭生活,并用“争(怎)念”作纽带,同“岁寒飘泊”的羁旅生活作了对比 。然后,词人又写因同爱妻分别,不得团聚而怨月恨花,且此种烦恼,“不是不曾经著”,可见他为生活而离家别妻,已经是屡次三番的了 。最后,他写夫妻别离的“情味”,无论是孤苦思念,抑或是想望心切,原希望渐渐消减、淡化下来,却不料新近的心情更加不好了 。这“新来还恶”的结句,把离家别妻的苦恼延伸发展,把国事(时局)、家事(离别)、个人的事(前程)以及所有不顺心、不惬意的事情都包容在一起了 。
- 连续打嗝怎么止住 不停的打嗝怎么能止住
- 《LOL》S11赛季火男天赋符文怎么加点
- 中国铁路的口号 《铁路法》宣传口号
- 企业破产清算的清偿顺序是什么
- 《红楼梦》令王熙凤另眼相看的丫头都有谁
- 盗赃物能善意取得吗 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吗
- 萤与火之森 这里的萤火之森绝了
- 牙龈疼怎么办快速止疼 一张嘴牙龈疼怎么办
- 神仙道完美传承规则 神仙道传承链
- 性格自闭 自闭者电影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