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不厌百回读下一句 旧书不厌百回读


旧书不厌百回读的下一句(旧书不厌百回读 , 熟读深思子自知)
北宋大文豪苏轼学养深厚 , 留下许多千古诗词 。不论是“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 还是“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论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还是“大江东去 , 浪淘尽 , 千古风流人物”……都是永远流传的经典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表现了其旷达超脱的胸襟 。虽然身处官场并不得志 , 屡屡被贬 , 但苏轼面对风雨泰然自若 , 这与他自幼饱读诗书有很大关系 。
很小的时候 , 在母亲的教导下 , 苏轼和弟弟苏辙开始读《后汉书》等典籍 , 并立下高远志向 。稍大一些后 , 苏轼开始熟读乃至背诵更多经史诗文 , 并有机会了解到欧阳修、范仲淹等名家 , 从而深受鼓舞 。在散文《苏轼私识范仲淹》中 , 苏轼讲到 , 在私塾读书时 , 一天一位读书人从京师而来 , 拿石守道创作的《庆历圣德颂》给先生看 。苏轼在一旁偷看 , 问先生文中赞颂的那些人都是谁 , 先生说 , 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苏轼回答 , 如果他们是神仙 , 我不敢知道 。如果他们也是普通人 , 我为什么不可以知道呢?苏轼的回答令先生很惊叹 , 为他详细讲述了一下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中豪杰 。苏轼后来学识渊博 , 又何尝不是因为自幼以范仲淹等名家为榜样呢?

旧书不厌百回读下一句 旧书不厌百回读

文章插图
苏轼的诗词里 , 有诸多与读书有关的名句 。我们称赞一个人读书多、气质不凡时 , 总爱用“腹有诗书气自华” , 此句就出自苏轼的《和董传留别》 。苏轼的朋友董传 , 虽生活清贫、衣衫朴素 , 但满腹经纶、气度不凡 。只要有学问 , 气质自然光彩照人 。这和我们现在常说的“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 ,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略有相似;“读书万卷始通神”则出自《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苏轼的外甥柳闳、柳辟非常崇拜舅舅的书法 , 本诗为两人索求笔迹时 , 苏轼所作 。在他看来 , 哪怕练书法 , 也应该多多读书 , 书读多了字写得才有神韵 。
在诗文中 , 苏轼传授过许多值得借鉴的读书方法 。苏辙的女婿王庠精通经史百家 , 苏轼曾赞扬他:“笔力有余 , 出语不凡” 。在散文《又答王庠书》中 , 苏轼写道:“书富如入海 , 百货皆有 , 人之精力 , 不能兼收尽取 , 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少年时想要有所成就 , 每一本书都应该精读几遍 。书浩如烟海 , 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 不能面面俱到 , 苏轼建议王庠把精力集中于一个领域 , 朝着确定的目标努力 。“此虽迂钝 , 而他日学成 , 八面受敌 , 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并非浮光掠影地浏览 , 而是集中心力把一本书、一类书 , 从不同角度反复研读 , 把书读懂读“厚” , 这被后人总结为“八面受敌”精读法 。
在《稼说送张琥》一篇中 , 苏轼又提到“博观而约取 , 厚积而薄发” , 也就是广博读书而审慎取用 , 待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 。这其实和他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中提到的异曲同工 , “旧书不厌百回读 , 熟读深思子自知” 。对于一本好书 , 潜心研读自然会知晓书中真义 。对那些经典作品 , 以及自认为对成长很有益的书 , 我们不妨多读几遍 , 在一遍一遍阅读中 , 自然会对书中内容认识得更透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