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郑州12月12日电 题:“吊起火箭飞船”的工程师聂福全:人文情怀里有创新秘诀
中新社采访人员 李贵刚 李超庆
“几十年来我一直没有放弃对文史哲的爱好 , 人文情怀对我从事技术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 ”这是卫华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聂福全总结的“创新秘诀” 。
今年49岁的聂福全 , 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也是中国研究起重装备的专家 。 他和团队研发的产品 , 广泛应用于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领域 。
1992年 , 大学毕业后 , “理工男”聂福全入职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 , 开启了机械工程技术研发之路 。 在此期间 , 让聂福全触动最大的是关键技术依赖进口 , “无法忍受被人卡着脖子” 。
2009年 , 聂福全受邀加盟卫华集团担任副总工程师 , 主抓技术研发等工作 。 如何通过创新解决“卡脖子难题” , 为中国起重机“强体”“增智” , 成为这一时期聂福全工作的重心 。
在聂福全与团队的努力下 , 十几年间 , 卫华集团的科技创新能力大为改变:产品从单一起重机械向港口机械、散料输送机械、智能停车装备、机器人等领域发展;产品市场占有率从10%左右增加到近40%;年销售额从十几亿元(人民币 , 下同)增加到148亿元;发明专利增至1000多项;产品出口也扩大到159个国家和地区……
让这位工程师自豪的是 , 他们自主研发的精准定位、防摇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成为中国起重机行业的一张名片 。
“这项技术可以确保起重机运行过程中的定位精度误差小于5毫米 , 摇摆幅度减少95%以上 。 ”聂福全介绍说:“在没有这些技术前 , 我们的重要航天器吊装、装配效率相对比较低 , 而且很难实现一次性精准定位、精准对正、精准装配 , 采用这项技术后 , 就充分解决了火箭的组装、吊装 , 火箭与航空器的组装以及箭塔的组装等技术难题 。 ”
目前 , 酒泉、西昌、文昌、太原四大卫星发射基地都有此项技术的身影 , 可以吊起火箭 , 也可吊起飞船 。 因此 , 聂福全格外关注重大航天器的发射 。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时 , 他早早守候在电视机前 。 在他看来 , 此时也是考验和检验产品安全性、可靠性的重要时刻 。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 让起重机吊起火箭、飞船也不是聂福全的终极目标 。 主持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和轻量化特性的“新中式起重机”研究 , 进行核工业起重机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 研究将永磁电机直驱技术应用于起重装备上 , 围绕空间一体化智能物流装备、起重机器人、物流装备智慧管理等核心技术展开重点攻关……聂福全不断刷新着创新成果 , 也不停地走在创新的路上 。
在很多人眼中 , 聂福全工作一直充满激情 , 充满干劲 。 已近“知天命”年纪的他 , 仍然保持着多年来养成的早上四五点钟起床的习惯 。
聂福全说:“要有一种奋斗情怀、一种人文情怀 。 ”他在微信朋友圈中发了很多诗歌 , 考大学时还差点选了考古专业 , 他喜爱文史哲 , 常想着把人文学科中的美学元素、浪漫元素用于产品研发 。
“不创新 , 毋宁死 。 在创新过程中如何开拓视野 , 启发思路 , 发挥想象 , 都需要一些人文情怀 。 ”聂福全说:“通过人文情怀可以更好地激发我们创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使我们设计的产品逐渐接近国外的先进技术水平 , 某些关键技术甚至领先国际 。 ”
【“吊起火箭飞船”的工程师聂福全:人文情怀里有创新秘诀】因为在起重装备领域的贡献 , 聂福全拥有很多头衔 , 但他最看重的还是技术研发与创新 。 “我只是一个工程师” , 聂福全说 , 他所做的只是为了中国起重装备能“走得更远” 。 (完)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