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给谢烨的情书解析 顾城与谢烨往来信


顾城与谢烨(顾城与谢烨往来信)
1993年10月8日,诗人顾城在新西兰激流岛上自杀,消息一出,震惊全社会 。
而同时另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丑闻还在后面——顾城的妻子谢烨,惨死在顾城的斧头下 。

顾城给谢烨的情书解析 顾城与谢烨往来信

文章插图
曾经只羡鸳鸯不羡仙的诗坛眷侣一夜之间双双殒命,这悲剧背后牵扯出的是一个不为人知的三人行故事 。
顾城,凡是热爱现代诗歌的读者都不会陌生这个名字,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顾城的成名句,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新诗的经典 。
他一生的成就中,大多数的表彰都和诗歌挂钩,也是新诗屹立的奠基人之一,不过因为魂断激流岛一事,顾城这个名字背后,永远是两个极端的态度 。
天才诗人,自幼孤僻
1956年出生北京的顾城,拥有相比同期文人更加殷实的家境,而这还得仰仗身为军旅诗人的父亲顾工 。
子承父业,可谓是在顾城父子身上体验得淋漓尽致,顾工年轻的时候曾担任过编剧,风花雪月的故事听闻不少,后来成为军旅诗人,也是闻名遐迩 。
在父亲的影响之下,顾城自小便对诗歌有不浅的见解,也有难以言说的缘分 。
不过,像诗歌这样天马行空的文化种类,最容易造就特殊的个性 。
就比如顾城,从小他便是少言寡语的人,在学校内和同窗的交流更是少之甚少,日子久了,朋友们都把他当作是怪人,不与他一同玩耍 。
孤独似乎成了顾城童年的常态,诗歌则恰时候挤进他的生活,成为唯一的色彩 。
十岁的时候,顾城辍学,父亲顾工负责辅导他认字念书,期间,顾城阅读的大多数文学作品都和诗歌有关 。
顾城在诗歌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以及超越同龄人的天赋 。可顾工并没有因此喜出望外,反而担忧万分 。
只因顾城这个年纪写出的诗句,不该有这份看不懂的深沉 。
十二岁那年,顾城第一首完整的诗诞生了,他为这首诗取名为《我的幻想》 。
我在幻想着,
幻想在破灭着;
幻想总把破灭宽恕 。
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 。
顾工看到过后,摇摇头,他无法评价这首诗的好坏,他只能感叹自己看不透儿子的内心世界 。
《我的幻想》的确是顾城当年的内心世界,十岁辍学的他没有过多的集体生活,大多数的时间里顾城都逍遥自在的活在自己划分的“世外桃源”内 。
他最爱的地盘是山东的火道村,这里人烟稀少,居所之间相隔很远,大片大片荒废的野地,虽然尽显荒凉之意,可却是顾城情有独钟的地界 。
在这里,顾城既可以肆无忌惮地奔跑,也能躺在草地上发呆一整个下午,直到夕阳西下才悠哉游哉回家吃饭 。
下乡干活的日子里,顾城除去在这些野地玩耍,再有的娱乐活动就是缠着顾工讲故事 。顾工是整个家庭里面唯一见多识广的大人,在他这里能够了解到光怪陆离的社会 。
可是顾城感兴趣的却不是那些暴露人性的社会,而是顾工虚拟出来的小故事 。为了哄孩子们开心,顾工常常把故事人物的名字换成顾城以及姐姐顾乡,这样更加引人入胜 。
这些故事虽然缺乏戏剧性,比不上话本,然而顾城每每都听得入迷,甚至又哭又笑,无法自拔 。
在他的世界里,幻想就是生命的主线,他无时无刻不在幻想,现实却毫不留情地给予他破灭的沉痛,他则在幻想与破灭中沉沦 。
顾城的文化水平不高,最终却成为了朦胧派诗的重要代表,这样大跨度的成长,离不开他一日复一日的自我思考 。
列车邂逅,纠缠厮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