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知”,知乎还剩什么?( 二 )


一位业内人士评价:“目前知乎的业务和用户的增长已经十分乏力 , 视频化是他们打破瓶颈不得不做的业务 。 ”
实际上 , 知乎的MAU(月活用户)在近一年中有不错的提升 。 在2021年第三季度 , 知乎平均MAU达到了1.012亿 , 同比增长40.1% 。 但用户增长的背后是水涨船高的营销费用 , 在今年前三季度 , 知乎的营销支出分别为3.47亿元、4.43亿元、3.75亿元 , 同比增长了176.4%、202.0%、70.6% 。 整体来看 , 知乎用户的增长速度是远低于营销支出的增长速度的 。
以高昂的营销带动用户的增长 , 是最典型的“流量逻辑” 。 而在知乎的发展初期 , 还不是这种“流量逻辑” 。
彼时的知乎实行封闭邀请制 , 前200名用户都是不同领域的领军人物、专家以及学者 , 比如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和马化腾等 , 这保证了问答的高质量 。 在封闭的两年半中 , 一个知乎的邀请码在淘宝上就能卖到120元一个 。
但邀请制在发展两年后也出现了疲态 , 知乎创始人周源还曾用 “一个人口基数停止增长的城市”的比喻来形容彼时的知乎 。 在面向“小众”还是走向“大众”的讨论中 , 知乎最终选择了后者 。
在2013年 , 知乎开始向公众开放注册 , 不到一年时间 , 用户数量就从40万飙升至400万 。 据其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 , 知乎平均月活用户人数已经达到了1.012亿 。
但随着用户和流量的到来 , 曾经高端垂直的知乎文化也逐渐变了味道 。
“小而美”时代的知乎关注的是问题本身 , 以及回答者生产的内容 , 并且可以从问题的动态、回答者的动态看到新的内容 。 这使得一个优质问答贴的“生命周期”可以很长 , 而在某个问题的专业领域中 , 具有专业权威的答主 , 也能够快速在“小圈子”内获得关注和认可 。
但当知乎开始走向大众 , 这种“小圈子”玩法已经不再适用 。 决定答主生产的内容能不能被更多人看到 , 关键在于话题有多少人感兴趣 , 以及回答能够获得多少“点赞” 。
在发掘话题方面 , 西西透露 , 他在离职前夕的工作 , 一是不断将社会热点事件转化为问题 , 吸引许多用户进行讨论;二是将知乎上已有的 , 具备大众讨论度的话题推向推荐位置 。
回答能不能出现在前排位置 , 则取决于回答本身是否让更多人点赞 。 “一个金融方面的问题 , 获得更多点赞的可能不是真正金融行业的从业者 , 而是一个民间荐股专家 , 因为他讲的内容可能更有煽动性 。 ”西西说 。
一位拥有18万粉丝的知乎答主孔林(化名)向全天候科技表示:“这时的知乎已经变成了微博平台了 。 ”不仅是时刻跟踪社会热点话题 , 点赞决定推荐内容 , 在知乎新版APP中还出现了“热榜”功能 , 越发向微博看齐 。
孔林说:“学微博它的逻辑还是人对人的关注 , 但随着知乎开始学b站搞视频 , 现在知乎把关注下降成了一个板块 , 默认界面是推荐了 , 这就要走平台流量扶持路线了 。 ”用户要想知道自己关注的答主的动态 , 还需要主动去寻找 , 这种改变也让许多答主觉得不适应 。
不仅是向微博、B站学习 , 知乎也在学习小红书的“荐物” 。
在2019年 , 知乎尝试打造名为“CHAO”的男性种草社区App , 试图成为男版“小红书” 。 又推出了好物推荐功能 , 答主可以在内容中插入商品卡片 , 获得返佣收入 。
在电商领域 , 今年7月 , 知乎上线“知乎知物”发力自有品牌 。 在今年双十一前夕 , 知乎又上线了秒杀专区 , 被外界视为全面进军电商市场的信号 。 不过当前知乎电商单品类SKU最多不过百来个 , 规模十分有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