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线长度的选择技技巧
随着台钓的规范化、普及化,现在淡水钓的主流就台钓,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主子线分离,这种线组分离,还是颇有一定的优势,麻烦的就是搭配上,多少有点繁琐,至于子线长度,那就更是思路多,无论是长还是短,都有说法,这就给新人带来了很多的参照,参照多了,就更乱了,那么在野钓时,子线的长度,到底应该怎么配比,才能符合实战呢?

文章插图
在阐述之前,我们必须要正视的,是钓鱼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同样的垂钓思路,在南方钓友眼中天经地义,但是在北方钓友眼力就颇不可思议;在浙江钓友眼中习以为常的事,在陕西钓友眼里,那就是不会钓鱼的人才做出的事,所以咱们这个圈子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总是以己度人,反而钓龄越久,钓的水域经验越丰富的钓友,反而不敢轻易否决别人,中国这么大,谁敢保证自己清楚了解每一种钓法钓技呢?

文章插图
闲话说完,子线的长度,在实战中有很直接的影响,而且严格来说,就不存在过长或者过短这样的说法,而是一定要符合实际的鱼情和水情来综合判断,任何脱离现实环境的判断,和胡说八道是没区别的。要知道,在没有台钓之前,我们的各种传统钓法,在鱼钩到铅坠之间,到底留多少距离,这个研究可是至少800年历史。

文章插图
在具体分析之前,我们要了解子线的意义,在传统钓法中,没有子线的说法,但是在铅坠到鱼钩之间,留多少的距离,是有一定讲究的,在垂钓小体型鱼时,小鱼的体型小,吸力也小,那么小鱼吸食钩饵,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沉底的铅坠,那么铅坠到鱼钩之间距离越长,这种阻力就越大,所以钓鲫鱼等小体型鱼的传统线组,钩柄到铅坠的距离,一般都不超过6~8厘米,就是这样的考究;

文章插图
如果水中出没鲤草,又或者是大板鲫,则传统钓的钓组,都会把鱼钩和铅坠之间的距离,放到20~30厘米左右,因为这个时候,这段线长的距离又换了一种意义,鱼的体型大,铅坠的阻力已经不是大问题,反而是在吸钩饵时,如果钩柄到铅坠距离短,在没有中鱼的时候,很容易引起大鱼的警惕,如果把钩柄到铅坠距离放长一些,鱼钩完全进入鱼唇,刺鱼的把握更大,钩柄到铅坠的距离长一些,就能减轻鱼的警惕性。

文章插图
那么到了台钓,主子分离的情况下,除了有一层保护主线、鱼竿的意义,其实子线的长度,也有着类似因素的考量,所以在实战时,虽说子线的长度并无定论,但是我们依然要循着结合实战水情、鱼情的角度,来做出选择。
【一】目标鱼的体型和子线的长度成正比
如同传统钓中的思路,野钓时,目标鱼体型越小,子线长度应该越短,较短的子线,不仅可以抓住轻小的鱼口,更能减缓小体型鱼吸食钩饵时,铅坠带来的阻力;同理,当目标鱼体型较大时,子线的长度也要适当延长,较长的子线,在针对大体型鱼的时候,能降低大鱼警惕性,减低鱼吸食钩饵时产生的异物感。
【二】水草越多,子线越短
在野外垂钓,子线所赋予的另一个意义,就是一旦鱼中钩之后,铅坠以下对鱼唇的拉力,和铅坠以上的拉力部分,因为八字环这个连接件,整体的力量即是统一的,也是分割的,竿稍到鱼钩之间的拉力是统一的,一体的;如果中钩的鱼,绕草、挣扎力度过大,那就容易从八字环处切线,这时候又是分割的。究其原因,就是线组不是不整体的,是分割开的。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