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到底是纪念谁的,端午节纪念的是谁

端午节纪念的是谁端午节纪念的是屈原 。
因为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而且 , 端午节很多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都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所以 , 可以肯定地说端午节纪念的是屈原 。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 , 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 。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 , 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 , 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

端午节到底是纪念谁的,端午节纪念的是谁

文章插图
粽子的起源
粽子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 , 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按晋代周处的《风土记》所说,粽子之义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时之象也,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进筒粽 , 一名角黍,一名粽 。这就是史籍上端午较早的记载 。后来则传说是为纪念屈原才食粽子 。
据《续齐谐记》所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 , 楚人哀之 。至此日,以竹简贮米,投水以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日: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 。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 。曲依其言 。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丝花,遗风也 。
端午节到底纪念谁?端午节主要有纪念屈原、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等人物的说法 。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传说,屈原经历了国破家亡,痛心不已,在写下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渡前去打捞,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慢慢地便演变成了今天的端午节 。
端午节到底纪念谁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 , 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纪念介子推说以及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中方记载了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也有类似记载 。
其中,关于端午节纪念的历史人物中,有一位女子——孝女曹娥 。传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 , 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此事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 , 令度尚为之立碑 , 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个历史人物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传说,当秦国攻破楚国京都之时,屈原眼睁睁看着家国覆灭,哀痛不已 。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就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当地百姓听闻此事 , 马上划船捞救,却连屈原的尸体都没捞到 。于是为了寄托哀思,每年人们就会荡舟江河之上,将米团投入江中,以此纪念屈原 。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个历史人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除此之外,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
端午节的传说中,有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 , 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
端午节是用来纪念谁的什么人的端午节用来纪念谁有以下四种说法:
一、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的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 。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 。
但是屈原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 , 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
二、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
伍子胥名员 , 楚国人,父兄均被无道的楚平王所冤杀,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富国强兵,并且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国首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尸三百,以报父兄被屈杀之仇 。
吴王阖闾死后 , 其子夫差继位,吴国更加强大,攻打越国 , 一举取得胜利,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此时的吴王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 开始骄傲自大起来,听不进逆耳忠言 。伍子胥建议他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夫差非但不听,反而轻信陷害伍子胥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尽 。
伍子胥临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随后便拔剑自刎 。夫差得知此言大怒 , 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
三、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的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水亡于江中,打捞数日也找不到尸体 , 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她悲痛欲绝,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也投江了,五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
曹娥的孝行感天动地,在民间广为流传,当时的文人墨客纷纷作诔辞颂扬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 , 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江更名为曹娥江,而人们也就在曹娥投江寻父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来祭奠她 。
四、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的
秋瑾字睿卿、竞雄 , 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 , 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欢骑马、击剑,有当代花木兰、秦良玉的美誉 。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 , 预谋革命起义,不幸在开会时为清兵所捕,坚贞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五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
秋瑾虽然是六月初五殉国的,但是后人敬仰其诗、其人 , 复哀其忠勇事迹 , 乃将其与爱国诗人屈原相提并论,合并举行纪念,也在端午节这一天纪念这位女英雄、女诗人 。
端午节到底是纪念谁的,端午节纪念的是谁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
一、粽籺
粽籺:端午节食粽是我国的传统习俗 , 粽的形状很多,品种各异,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 。
二、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 。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 。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 。
三、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 。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 。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 , 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 。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
四、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 , 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 , 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 。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 。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 。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
【端午节到底是纪念谁的,端午节纪念的是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