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稀罕你”
“ What does it mean?”
“It means I love you.”
以上的对话是出现在核桃编程学员对话诺贝尔奖得主爱德华·莫泽(Edvard Moser)连线活动上有趣的一幕 。
“核桃编程学员对话诺贝尔奖得主”
一边是诺贝尔奖得主爱德华·莫泽(Edvard Moser) , 一边是核桃编程学员 , 把他们连接在一起的 , 是一次跨年龄、跨地域的特殊的学术交流活动 。
12月18日 , 来自中国的8名小学生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德华·莫泽(Edvard Moser)进行了对话连线 。 本次活动由专注提升青少年素质的科技公司核桃编程发起 , 面向全国百万青少年发出邀请 , 最终选出8名优秀青少年参与到本次对话活动中 。 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远在挪威的爱德华·莫泽(Edvard Moser)进行脑神经元、人工智能、中国传统文化等诸多话题的交流 。
科学与人工智能发展都离不开编程
“未来需要你这样对编程感兴趣的人 , 尤其是在我研究的科学领域 , 每个人都需要了解编程 ,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 因为我们需要计算机的帮助……”爱德华·莫泽(Edvard Moser)解答道 。
以上是答复一位来自湖南的核桃学员李知陶 , 有着图形化编程学习经历的他 , 抱着对人工智能的好奇 , 提出了一个学术界都在不断探究的问题“未来人工智能会是什么样子?” 。 在李知陶看来编程和人工智能是人们未来的生活方式 , 人工智能的出现能帮助人类的生活更容易、更方便 。
文章图片
对于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 , 更多人关注的是基础学科的学习 , 但爱德华·莫泽(Edvard Moser)认为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可以相互 促进 , 两者的结合会带来无限可能 。 为此 , 应该打破学科、大脑、机器之间的明确限定 。
中国少年探究脑机可行性
“如果技术允许 , 使用神经元让机器人的大脑的功能接近人脑 , 减少大部分储存空间和感知 , 要多少神经元可以使机器人正常工作?”
文章图片
与爱德华·莫泽(Edvard Moser)展开对话的是来自天津的高培淇 , 三年来一直在核桃编程学习 , 学习图形化编程、Python、C++ 。 坚持的学习让他在编程学科获奖项无数 , 早在2019年获得中国软件杯青少年编程大赛全国总决赛第一名 , 2020年一举成为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CSP-S提高组一等奖全国最小年龄记录保持者、2021美国信息学竞赛ACSL全明星赛金奖等等 。
爱德华·莫泽(Edvard Moser)接过话题回答道:“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 我认为需要很多神经元 , 但这还不够 。 制造一台类似大脑的计算机 , 你不仅要有神经元 , 还需要以特定的方式连接它们 。 人类大脑的这种功能很难复制 。 ”
中国小学生疯狂输出中华文化
“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这是来自诸葛亮故乡河南南阳的顾家硕对爱德华·莫泽(Edvard Moser)提出的诗词学习邀请 , 并向爱德华·莫泽(Edvard Moser)解释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不遗余力地履行他的职责 , 直到生命结束 , 这是表示他忠诚的一种方式 。 我想把这句话送给您 , 因为您对人类做了这么大的贡献 , 我觉得您值得这句话 。 ”
不禁让爱德华·莫泽(Edvard Moser)感叹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