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74式可通过液气悬挂系统来增加主炮在垂直向的射界
坦克弹药这块,显然再也没有“下獭炸药”让日本的指甲缝大展身手 。74式坦克的弹药基本都是“规规矩矩”从英美引进的,最早使用的是从英国引进的脱壳穿甲弹,后于80年代从美国全套引进了M735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炮口初速为1501米/秒,在2千米的距离上能击穿约400毫米的均质钢装甲,对付前苏联的T55和T62绰绰有余,后陆续更新为国产弹种 。74式的弹药基数为55发,主要弹种包括93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91式多用途高爆穿甲弹,00式练习弹和77式空包弹 。弹药主要分布在车体前部右侧的弹舱以及炮塔尾部 。相对而言,车体前部右侧的弹舱由于中弹概率较大,危险系数不小 。日本曾有计划对74式坦克的弹药存放位置进行改进,不过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

文章插图
美制M735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文章插图
射击中的74式
辅助武器包括一挺7.62毫米并列机枪,标准射速为650发/分,备弹量为4500发 。高射机枪直接使用了美制M2重机枪,方向射界为360o,高低射界为-10o~+6o,对空射速为1050发/分,平射为400发/分,备弹量600发 。

文章插图
成战斗搜索队形前进的74式
74式的火控系统是典型的战后第二代火控系统 。由主炮双向稳定器,红宝石激光测距仪,模拟式弹道计算机和潜望式瞄准镜组成 。其中,红宝石激光测距仪,红外线夜视镜与光学观测/瞄准仪被整合在J-3型车长瞄准仪中,炮长也装备有J-2型炮手光学瞄准仪,不过是纯光学的 。全套火控系统均是日本自己制造,显示了其强大的电子工业水平 。

文章插图
74式的火控系统在二代火控系统里是比较先进的
74式坦克的红宝石激光测距仪的使用距离为300~5000米,精确度在10米以内,炮手与车长操控席都有测距按钮,一般由车长使用,在紧急情况下也可由炮长使用 。模拟式弹道计算机可以自动装填包括主炮耳轴倾角,炮膛磨损,发射药温等数据,仅少部分数据需要人工输入,大幅度降低了乘员的工作强度 。炮长只需要将瞄准十字线对准目标,依次按下激光测距按钮和火炮击发按钮,就可以射击 。

文章插图
74式的大型白光/红外线探照灯(红圈处)
74式的主炮左侧装有一具与炮座同轴的大型白光/红外线探照灯,其灯泡发射白光,配合滤光镜就能投射红外线 。白光照射距离可达3000米,红外探照模式下照射距离为1200米 。炮塔右侧装有一具J-1红外线瞄准仪作为炮手的备用瞄准仪,夜间观测距离为1000米 。74式的火控系统在二代火控系统里是比较先进的,具备行进间射击能力 。
聊胜于无的防御力——薄皮大罐头和所有的二代坦克一样,日本的74式主战坦克的防护采用的也是标准的均质钢装甲设计,车体与炮塔前部装甲厚度为130毫米(防盾处为150毫米),两侧为75毫米,后部为50毫米 。作为对比,其假想敌T55坦克的车体正面装甲厚度为100毫米,侧面为80毫米;炮塔正面为 200毫米,侧面为160毫米,炮塔尾部为60毫米 。和T55比起来,日本的74式主战坦克更像是个薄皮大罐头,再加上74式坦克并没有装备自动灭火抑爆装置(可能是基于旧日本军队的传统),生存能力其实非常堪忧 。而且在服役期间,日本虽然也有提高74式坦克防护力的计划,但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别说加装爆炸式反应装甲,连简单的格栅装甲都没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