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提出的三美是哪三美,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鉴赏诗三美

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鉴赏诗三美《再别康桥》出自于徐志摩先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很多人都对这首诗作过赏析 。从形式上来说,《再别康桥》是体现并发展了闻一多所倡导的“三美”格律诗论特点的代表诗作 。下面,为您带来“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三美”,更多内容尽在,欢迎大家的关注和阅读 。
一、绘画的美 。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 , 如夕阳映照的“金柳” , 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 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 。
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
这样 , 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光艳的色泽 , 美丽的构图,让人赏心悦目,陶醉流连,似乎也想同诗人一起进入这康河夕照、黄昏泛舟的诗意美的境界中去 。
二、音乐的美 。
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 , 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
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赞同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 。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 。
《再别康桥》一诗节奏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的弹跳 。音乐美主要来源于节奏,节奏则是由音组有规律的重复所形成的 。《再别康桥》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 , 音节抑扬合度 , 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着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 , 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 。
该诗韵律自然和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 , 每两行押一韵 , 每节换新韵 , (韵脚为:来,彩;娘,漾;?。?草;虹 , 梦;溯,歌;箫,桥;来,彩)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 , 造成音乐美的艺术境界 。
另外,声调的回环复沓,也是该诗具有音乐的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该诗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也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
三、建筑的美 。
“建筑的美”也属于视觉形象 , 它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 , 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 。
《再别康桥》在节式、章法、句法上匀整而又有变化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 , 排列成有规律的参差错落的序列 , 保持了诗形的均衡、对称和多样统一 , 但又避免了诗形过于方整而产生的那种板滞、单调的缺点,而给人以清新的感受;同时首尾回环呼应,给人以美感 。
可以这样说,诗行整齐、一致的建筑美,色彩绚丽的绘画美,和节奏和谐、声调回环往复的音乐美,使得《再别康桥》成为最能显示诗人徐志摩的才情和个性的一首诗 , 也正是因为如此,《再别康桥》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 。

徐志摩提出的三美是哪三美,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鉴赏诗三美

文章插图
现代诗歌中的三美指什么诗歌圣地是人类的精神花园,聚集美景 , 凝结美情,现代诗歌更具情理义,更富新美力 。它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极富音乐节奏,能凝练地反映时代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结合诗歌教学,我觉得 , “三美”是现代诗歌鉴赏的重点,下面结合《再别康桥》,讲讲现代诗歌中“三美”特点的体现 。
三美,就是韵律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韵律美”强调“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艳丽、鲜明 , 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 。“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 , 有句的均齐” 。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很好的实践了这“三美”的主张 。首先,在音韵上,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如诗歌的第一节 , 三次使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 , 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 , 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切合了诗人与康桥离别的欢愉中又带有忧郁的哀伤之情;在音韵上,二至六节中 , 又严守着二、四句押韵的规格 , 琅琅上口,抑扬顿挫,既是诗人寻梦的'足音,又契合了诗人感情上的起落 。第二 , 在画面上,夕阳、金柳、波光、新娘、青荇、水草、潭水、清泉、彩虹、星辉,这些字眼,组成了一幅一幅的画面,它们在读者眼前不停的闪现,给人视觉上的美感,也给人色彩上的无穷想象 。此外,这些画面在给人美感的同时,更让读者很容易就体会到诗人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理解到了诗人对康桥的如情人般的感情了 。读者一路读来 , 一路在获取感官上的心灵上的美感 , 自己也不知不觉地融进画面中 , 与诗人融为一体,与诗人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最后是建筑美,全诗七节,四行一节 , 每节字数相近,错落排列 , 回环呼应 , 给人以美感 。开头结尾两节又分别用”轻轻的“和”悄悄的“构成首尾呼应,使全诗结构严谨 , 给人以整体之美 。而在内容上,首尾两节又形成了感情上的照应:来得潇洒 , 走得也潇脱,这正是诗人在离别多年后重访康桥,对过去的时光的永久眷恋的体现 。
《再别康桥》就是以“三美”为切入口,借助如诗如画的意象的描绘 , 把自己惜别心爱康桥,热爱美丽自然,折射苦闷心灵的主题呈现在读者面前 。
徐志摩提出的三美是哪三美,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鉴赏诗三美

文章插图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怎么体现三美的特点《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徐志摩提出的三美是哪三美,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鉴赏诗三美

文章插图
再别康桥从三美的角度鉴赏700字·教学目标: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以及三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三美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 , 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那么 ,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 , 走进徐志摩 。
下面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请同学们认真感受 。大家觉得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嗯 , 这位同学读的很美,因为对诗歌的感觉到位,同时这首诗本身就很美 。
作者徐志摩是诗新月诗派的代表,新月诗派强调新诗最主要的审美特点是“和谐”与“均齐”,《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PPT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 , 给人建筑的美感 。)那《再别康桥》这首诗,又是怎样体现这“三美”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这两节有什么特点?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 。嗯,那我们称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 。我们在《雨巷》中也接触过的 。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 。(板书:回环往复)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 , 《雨巷》是压韵了的 , 而且是一韵到底的,那么《在别康桥》这首诗中压韵了吗?(押韵了)
好,那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诗中出现的韵脚 。同学们找到了吗?好,我们来一起说说看 。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虹 , 梦;溯,歌;箫,桥;来,彩 。非常好 , 那么我们可以发现,诗中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而且节节换韵 。所以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 。(板书:韵律和谐)整首诗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 这就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板书音乐美)
好,那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重回康桥的徐志摩 , 被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呢?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很好,这些美景都集中在诗歌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小节 。
下面老师来同学们范读第2小节 。好,同学们 , 老师已经范读完了,那么这一节写的是什么呢?“柳”嗯,很好,这一节写的是柳 。那么在诗人眼中,“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好,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那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呢?——因为在夕阳中 , 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 。那这里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呀?“比喻的修辞手法”嗯,作者在这里运用暗喻的手法 , 把柳树比做新娘 , 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这里既写了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将“金柳”替换成“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了呢?不能 。对,不能 。因为只有“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姿态,苍松翠柏表现得则是男性的阳刚之美 。
文中的新娘是夕阳中的新娘,为什么不说是朝阳中的新娘呢?因为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 , 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
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吗?不是 。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 。比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客舍轻轻柳色新”的诗句,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 。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就连河畔的金柳也不愿让他离开 。
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可是诗人却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说明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
我们接着再往下看第三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 , 引人注意 。“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 。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 , 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显得生动、形象 。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
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 。”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 。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
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 。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 。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 。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 。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
这首诗歌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现在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画面并把它描绘出来 。
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譬如:“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在水底招摇”的水草、“彩虹似的梦”、“满载一船"的"星辉”,均给人一种如入画卷的感觉 。诗人好像一个高明的画家,把康河岸上、水中的景色涂抹成一幅整体画卷,从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河中的水草、榆阴下的一潭,到梦幻般的彩虹、斑斓的星辉、飘动的云彩,不仅物象鲜明、色彩柔和,而且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黄昏康河美景图 。而且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这便是——绘画美 。
这首诗歌如同一首优美的小夜曲,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感十足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本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它的韵脚 。这首诗歌从整体上看用韵不一致,但每一节用韵基本相同,可以说是每节押韵,逐节换韵,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 。这样,通篇章节错落有致 。诵读时,自然会有一种旋律感 。另外,“轻轻”“俏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使诗歌带有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走路的声音 。总之,这首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体现了音乐美 。
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诗行的排列上有什么样的特点?本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个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有种建筑的美 。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语意相似,遥相呼应,回环复沓,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给人以整体的美感 。这就构成了建筑美 。
自古写离别的诗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来一起说一说,还记得哪些诗词呢?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 , 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离别的对象特别
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 , 竟无语凝噎 。”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 , 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
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营造的气氛轻松
《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 。”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 , 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在诗中 , 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融入自然、与大自然达成和谐 , 如“我”与那“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向往宁静安详自由的生活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 , 同时透露了难分难含的离情 。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 , 视金柳为新娘,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诗人愿做一条水草和康河柔波融为一体,道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爱恋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写出诗人心中的梦;诗人融情于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五节寻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最后一节呼应开头,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感情 。
-----------------------------------------
·教学目标: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以及三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三美 。
“轻轻的我走了 , 正如我轻轻的来”这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 , 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这首淡淡哀愁的离别诗《再别康桥》,去追随徐志摩的脚步 。
下面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请同学们认真听 。大家觉得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嗯 , 这位同学读的很美,因为对诗歌的感觉到位,同时这首诗本身就很美 。
作者徐志摩是诗新月诗派的代表 , (新月诗派强调新诗最主要的审美特点是“和谐”与“均齐”,)《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PPT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 。)那《再别康桥》这首诗,又是怎样体现这“三美”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这两节有什么特点?“相似”,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 。那我们称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 , 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 。我们在《雨巷》中也接触过的 。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 , 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 。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的,那么《在别康桥》这首诗中压韵了吗?(押韵了)
好 , 那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诗中出现的韵脚 。同学们找到了吗?好,我们来一起说说看 。韵脚为:来 , 彩 ;娘,漾;?。荩缓? ,梦;溯 , 歌;箫,桥;来,彩 。那么我们可以发现,诗中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而且节节换韵 。所以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 。整首诗读起来琅琅上口 , 悦耳动听,这就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板书音乐美)
好,那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重回康桥的徐志摩,被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呢?河畔的金柳 , 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很好,这些美景都集中在诗歌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小节 。
下面老师来同学们范读第2小节 。好,同学们,老师已经范读完了,很明显这一节写的是柳 。那么在诗人眼中,“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好 , 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那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呢?——因为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 。那这里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呀?“比喻的修辞手法”嗯 , 作者在这里运用暗喻的手法,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 , 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这里既写了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将“金柳”替换成“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了呢?不能 。对 , 不能 。因为只有“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姿态,苍松翠柏表现得则是男性的阳刚之美 。
文中的新娘是夕阳中的新娘,为什么不说是朝阳中的新娘呢?因为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所以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 , 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
那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吗?不是 。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 。比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客舍轻轻柳色新”的诗句 , 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 。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 , 就连河畔的金柳也不愿让他离开 。
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可是诗人却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说明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 , 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
我们接着再往下看第三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在这里“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如“招摇撞骗”中的“招摇”,但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显得生动、形象 。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
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 。”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 。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
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 。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 。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 。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 。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 , 要静静地呵护 , 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
这首诗歌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现在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画面并把它描绘出来 。
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譬如:“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在水底招摇”的水草、“彩虹似的梦”、“满载一船"的"星辉”,均给人一种如入画卷的感觉 。诗人好像一个高明的画家,把康河岸上、水中的景色涂抹成一幅整体画卷,从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河中的水草、榆阴下的一潭,到梦幻般的彩虹、斑斓的星辉、飘动的云彩,不仅物象鲜明、色彩柔和,而且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黄昏康河美景图 。而且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这便是——绘画美 。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诗行的排列上有什么样的特点?本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个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有种建筑的美 。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语意相似,遥相呼应,回环复沓,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给人以整体的美感 。这就构成了建筑美 。
徐志摩运用这三美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情感,另外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萦绕在我们读者心头 。
最后,我们来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运用从意象和形式等方面入手鉴赏诗歌的方法,赏析《沙扬娜拉》,并写一片不少于500字赏析文 。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 , 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 , 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离别的对象特别
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 , 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营造的气氛轻松
徐志摩选择的词语 , 创造这样的境象 , 全是为情驱使 ,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 , 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 , 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融入自然、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那“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向往宁静安详自由的生活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含的离情 。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 , 视金柳为新娘,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诗人愿做一条水草和康河柔波融为一体,道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爱恋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写出诗人心中的梦;诗人融情于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五节寻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最后一节呼应开头,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感情 。
徐志摩提出的三美是哪三美,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鉴赏诗三美

文章插图
【徐志摩提出的三美是哪三美,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鉴赏诗三美】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