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吃的食物有哪些?清明节的传统食物篇一
1.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 。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 , 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 。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
2.鸡蛋
民间习俗认为 , 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 。清明节吃鸡蛋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的食品储备 。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 。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 。每年清明前夕 , 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 , 毛茸茸、鲜嫩嫩的 , 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 。
4.子推馍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 。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 。顶子四周贴面花 。面花是面塑的小馍 , 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 。
5.薄饼
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 。
6.朴籽粿
制作朴籽粿,首先将朴籽树叶和果实(核)捣烂 , 与大米舂成粉末,然后发酵再配糖,最后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 。一般朴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 。蒸熟的朴籽为草绿色,个个咧开嘴大笑,总是给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觉 。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 , 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
7.清明饭
每逢清明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 , 用来制作清明叛 。
8.枣糕
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 。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
9.芥菜饭
清明时节,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 。据说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 。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鳅面祭祖送人习俗 。
10.大葱和蛋饼
清明节 , 青岛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 , 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
11.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 。“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 。
12.艾粄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 。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 。
清明节的传统食物篇二
清明节的传统寒食:青精饭
又称乌米饭,用糯米染乌饭树法之汁煮成的饭 , 颜色乌青 。青精饭原为民间食品 , 唐代即有 。江苏宜兴、溧阳、金坛,南京和皖南一带农村每逢浓历四月初八,多有人家用乌饭树叶煮乌米饭,已成习俗 。为寒食节的食品之一 。
材料:糯米500克 , 南烛叶50克 。
做法:将糯米淘洗净备用;南烛叶洗净加水500毫升,煮半小时,去其叶渣取汁水煮糯米 , 用文火煮2小时左右,待米色变黑,熟烂后可即食用 。
功效:补益脾肾,止咳 , 安神,明目,乌发,适宜体质衰弱者食疗调补 。
清明节的传统寒食:寒食粥
“寒食粥”源于春秋晋文公重耳追祭功臣介子推焚身之日的寒食节(古代的节令之一 , 在清明前一天)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相近,后来人们便融成一个节令,衍化为清明祭祖扫墓的风俗而流传下来,节日期间,百姓家家不许动烟火,需备麦粥等冷食,借此纪念 。而寒食粥就是因寒食节而流传下来的节日饮食 。
材料:白梅花5克,粳米80克 。
做法:将粳米煮成粥,再加入白梅花,煮沸两三分钟即可,每餐吃一碗,可连续吃三五天 。
功效:梅花性平,能舒肝理气,激发食欲 。食欲减退者食用效果颇佳 , 健康者食用则精力倍增 。
清明节的传统寒食:饴糖
饴糖是以米、大麦、小麦、粟或玉米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是古代寒食节的专备食品 。“海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市远无饧供寒食”,“箫声吹暖卖饧天”,“粥香饧白杏花天”……从众多的提到饧的寒食诗作中不难看出,古代过寒食节必须有饧食,没有饧,根本不叫过寒食节 。
材料:高粱少量,米少量 , 大麦少量,粟少量,玉米少量 。
做法:将以上食材发酵即可 。
功效:味甘 , 性温 。能补中缓急,润肺止咳,解毒 。
清明节的传统寒食:杏酪
又名杏仁茶 , 为寒食节中的另一高档食品,东晋孙楚祭介之推食品中便有杏酪 。据《册府元龟》记载,五代时后周广顺元年,太祖郭威曾作御批宣示群臣,意思为一些土特产取之民家,未免劳烦,率多糜费,今后不要再进奉 。其中所列的土特产贡品中便列有怀州产寒食杏仁 。
材料:杏仁,糖桂花,大米,糯米,白糖 。
做法:将大米、糯米混合一起洗净,用凉水浸泡2小时;杏仁用温水浸泡15分钟取出 , 搓掉黄皮,洗干净与大米、糯米一起加凉水250克磨成稀糊状;凉水入锅,用旺火烧沸,将稀糊倒入锅中,沸腾5分钟即成杏仁茶 , 随即舀入桶中保温 。食用时,将杏仁茶盛入碗中,放上白糖和糖桂花汁便可 。
功效:能防止皮肤老化,防止色素及蝴蝶斑的形成 , 特别是硒和锌能促进皮肤活性,保持青春,延缓皮肤衰老 。
扩展阅读:清明节吃鸡蛋的意义
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我国民间有清明节吃鸡蛋、碰鸡蛋的习俗,每到清明,总有几个小朋友愿意碰鸡蛋,碰鸡蛋就是将两个鸡蛋对在一起,互相捏,看谁能把对方的鸡蛋捏破 。因为不能吃热食,所以这个游戏成了小朋友们的最爱 。
倘若要探究清明节里吃鸡蛋、撞鸡蛋的象征意义,其中应该还寄寓着人们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之情 。
据相关专家介绍,清明吃鸡蛋习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
专家称,吃鸡蛋,是源于古代的上祀节 。人们为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他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 。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 。在农村的一些地区,还有儿童之间“撞鸡蛋”的习俗 。倘若要探究清明节里吃鸡蛋、撞鸡蛋的象征意义,其中应该还寄寓着人们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 。我国有些地区在清明佳节还有食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食品的习俗 。
清明节有吃鸡蛋的习俗,而且鸡蛋也是非常有营养的,不仅含有优质蛋白,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卵磷脂、固醇类、以及钙、磷、铁等营养成分 。
对于煮鸡蛋,一般建议用凉水煮七八分钟为佳,尽量不要长期吃半熟的鸡蛋,以免引起腹泻等不适症状,而且一定要适量吃 。

文章插图
清明节有哪些传统的风俗清明节习俗有:
1、蹴鞠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这个蹴鞠 , 实际上 , 这就是类似于现代的皮球,只是足球是空心的,这个却是里面装满了羽毛 。这本是皇帝用来让士兵们足球而训练武士的,但因为好玩 , 所以流传下来 。只是现代,已经没有人知道这个习俗罢了 。
2、植树
清明前后 , 正好是春来之季,对于人类来讲 , 最喜欢讲究的就是给予生命,所以植树是清明最好的一个习俗,因为这个时节的树长得快,成活率高 。而实际上 , 甚至有人把中国的清明节称之为植树节 。现在,若在清明节放假时种上一棵树反而更有意义 。
3、踏青
春来了,大家不用讲 , 也会选择出去踏青 。而实际上 , 这个本是以前清明的时候流传的一个习俗 。春回大地,三月天空,生机勃勃,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这个时候不出去 , 还等到什么时候呢 。
清明节吃的食物有:
1、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 。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
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 。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 , 这便大功告成了 。
2、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 。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 。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 , 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 。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 。
艾草泥剁好后 , 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 。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后即可出炉 。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 。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 。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 , 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 。在泰宁,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异 。
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圆月,类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弯月,更像水饺 。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 , 图的是新鲜口味 , 不讲太多规矩 。

文章插图
清明节吃什么风俗食物清明节吃的风俗食物有青团子、馓子、鸡蛋、子推馍、薄饼,如下:
1、青团子
青团是清明时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碧青油绿,糯韧绵软,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 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 。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因为寒食节是不能生火的,所以人们提前会准备很多糕点用来充饥 。而青团是采用青艾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可以保存3~5天 , 这样就满足了人们祭祀和不炊而食的需求 。

文章插图
2、馓子
清明节要吃馓子,是一种传统习俗 。炸馓子是一种油炸类的面食,以米面为主料搓成细条,通过油炸而成 。形状各异 , 或为麻花,或栅状 , 色泽黄亮 , 吃起来香脆,越嚼越香 。起于寒食节禁火,那个时候很多地方就会准备撒子,以便在禁火的时候有东西吃,撒子的成本比较低,而且易保存,口感酥酥脆脆的,很受老百姓的喜爱,所以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

文章插图
3、鸡蛋
到了清明节的时候,家里老一辈子的人都会准备一些鸡蛋,有着很吉祥的寓意,在清明节吃鸡蛋,寓意着新的一年能够身体健康,家里的人都不会生病 。清明吃鸡蛋,称为吃“节蛋”,节蛋分两种,一种是“画蛋” , 另一种则是“雕蛋” 。画的五颜六色鸡蛋可以吃 , 而“雕蛋”则仅供玩赏 。煮熟的鸡蛋,善于保存,简单搭配,便可以充饥度日,是人们度过寒食节的首选 。

文章插图
4、子推馍
陕北子推馍又称老馍馍、面花 , 也叫蒸大馍 。用酵糟发面,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等小动物,笔墨纸砚等物品 , 都有着各自的寓意 。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 , 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 。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 。

文章插图
5、薄饼
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 。如今,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风俗习惯 。“薄饼菜”至少需要十几种食材制成,而且大都是当季蔬菜 。吃薄饼还讲究“现包现吃”,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预示着将使农苗兴旺、六畜茁壮 。

文章插图
清明节各地的饮食民俗一、祭祖扫墓
祭祖扫墓,这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很多种形式,扫墓是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 , 也逐渐在简化形式 。因为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人们就前往骨灰置放的地方拜祭先人,而取代扫墓的习俗 。
二、踏青
踏青,也叫春游,是民间长期保持的一种清明习俗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 , 满眼绿色,自然界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出外郊游的好时光 。
三、荡秋千
荡秋千,也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之一,历史也很古老,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流行 。在最早的时候,叫千秋,不叫秋千 , 后来为了避忌讳 , 才改为秋千 。古时候的秋千 , 一般用树枝作为架子,然后再拴上彩带 。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子加上踏板的秋千 。
四、蹴鞠
蹴鞠是一种皮球 , 用皮革做成球皮,里面再用毛塞紧 。蹴鞠其实就是我们中国古代的一项足球运动,只是与现在足球的规则不同而已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非常喜欢玩的一种游戏,传说是黄帝发明的 。
【中国清明节饮食风俗,清明节吃的食物有哪些】

文章插图
- 清明节的活动,成都清明节有什么活动
- 中国东北三江平原的三江是哪三江,三江平原三江指的是哪三江
- 昆仑山在哪个国家,昆仑山在中国哪个省份
-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中国四大民间故事是哪四个
- 清明节是农历的哪一天,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号
- 清明节的风俗是什么,清明节传统风俗有哪些简单介绍
- 中华帝都是哪里,帝都是哪里
- 中国八大仙草是什么,中国九大仙草有哪些
- 有中国的欧几里德是谁,被称为中国的欧几里德的是我国古代哪位科学家
- 太平公主怎么死的,中国唐朝历史太平公主是怎么死的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