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重阳节的来历以及风俗

重阳节的来历以及风俗重阳节的来历以及风俗: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 , 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 , 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 。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 , 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 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 。
重阳节的起源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源于易经中九之阳数相重第二种说法是先秦之前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祭天帝祭祖的活动第三种说法是起源于祭祀仪式,因为我国南方地区在重阳节仍然有重阳祭灶的习俗重阳节的风俗 。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重阳节的来历以及风俗

文章插图
重阳节的习俗
1、登高远眺
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故重阳节又名“登高节” , 登高所到之处并无定数 , 一般是登高山、高塔,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 唐代非常盛行,唐代文人墨客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其中有大部分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杜甫的七律《登高》成为了写重阳节登高的名篇 。
2、出游赏景野餐
人们登高并非单纯的攀登而已 , 还要观赏山上的红花绿草 , 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登高之风颇盛,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 , 别有一番趣味 。
重阳节的由来简介50字答: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 , 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九九归真 , 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 , 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盂兰盆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
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晒秋、吃重阳糕、赏菊、辞青、享宴祈寿、饮菊花酒、放纸鹤的习俗 。
登高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重阳节的来历以及风俗

文章插图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 。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据文献说 , “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 。登高的地点 , 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 。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
佩茱萸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越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 , 因而又叫吴茱萸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 。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茱萸入药 , 可制酒养身祛病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 , 治寒热 。插茱萸等古俗则是民间登山驱风邪的行为,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使其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
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 。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 , 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 , 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
吃重阳糕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重阳节的来历以及风俗

文章插图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 , 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 , 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
赏菊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重阳节的来历以及风俗

文章插图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 。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 。从三国魏晋以来 , 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
辞青
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清明)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如果说上巳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 , 所以民间有清明节“踏青” , 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
享宴祈寿
重阳节的求寿之俗 , 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学作品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在祭天祭祖的基础上加入了求长寿及饮宴 , 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时节的大型饮宴活动,其实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祭祀宴饮发展而来 。发展至今 , 摆敬老宴、饮宴祈寿风俗仍在一些地方流行 。
饮菊花酒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重阳节的来历以及风俗

文章插图
重阳赏菊、饮酒、对弈
饮菊酒: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 。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
菊花酒汉代已见 。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 , 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 。直到明清 , 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 , 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
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 。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风筝)为主要特征的 。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至于人们为何要在重阳时放纸鸢(风筝),除了重阳天高云淡,风轻日明 , 纸鸢可轻松乘风而上的气候原因外,还有些介于巫蓍之间的说法 , 于不经中颇为有趣 。传说 , 重阳时放纸鸢是为了“放晦气” , 纸鸢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 , 更有甚者,还要专门将线弄断,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 。另有一种解释则说重阳放纸鸢是“放吉祥”、“放福气”,纸鸢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放纸鸢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之,因为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 。
重阳节的由来和风俗重阳节,也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九月初九日庆祝 。它的由来和风俗如下:
由来:
据传 , 重阳节最初的由来和诞辰祭祖有关 。汉代以后,逢九之日有登高祭祖之俗 。到了唐代,重阳节才逐渐被确立为独立的节日,并开始有了一些特定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
风俗:
登高迎秋:这是重阳节最为流行的习俗之一 。人们会前往山林或高处,登高远望,以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
喝菊花酒:菊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因此在重阳节这一天 , 人们喝菊花酒,以祈求长寿和健康 。
赏菊:赏菊也是重阳节的一个传统习俗 。人们会在花园或公园里赏花,赏菊花则尤为盛行 。
吃重阳糕:重阳糕是一种传统的食品 , 由糯米粉和红枣、桂花等原料制成 。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会吃这种糕点,以祈求好运 。
佩茱萸:茱萸是一种树木,被认为具有驱邪和吉祥的作用 。在重阳节这一天 , 人们会佩戴茱萸,以祈求平安 。
这些都是中国重阳节的传统风俗,表达了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 。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重阳节的来历以及风俗

文章插图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200字重阳节,又称重九节 , 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 , 所以赋予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 。
据史料考证 , 重阳节始于远古,形成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对于其来源有很多不同说法 。流传至今,重阳节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举行敬老宴 , 感恩敬老 。所以重阳节还叫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和敬老节 。
重阳节习俗:
1.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
2.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 , 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当今的重阳糕 , 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
3.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
扩展资料: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 , 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 , 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重阳节的来历以及风俗

文章插图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重阳节的来历以及风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