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之主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如何理解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为气之主 , 肾为气之根” , 这是从肺与肾的功能来讲的 。从生理功能来看,肺主气,司呼吸,是体内外清浊之气交换的地方,人体通过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氧气) , 呼出体内的浊气(二氧化碳),吐故纳新,使体内外气体不断得到交换,因而,《素问?6?1阴阳应象大论》有“天气通于肺”之说 。此外 , 肺又吸入之清气(氧气),与水谷之精气相结合,形成宗气 。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司呼吸 。之后,通过心脉布散全身,以温煦四肢百骸,维持人本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 。所以,《素问?6?1五脏生成》有“诸气者,皆属于肺 , 肺主一身之气”之说 。肾主纳气,即肺吸入之气 , 应下纳于肾,这就是说肺的呼吸功能 , 需靠肾气主纳的作用来协助,只有肾中精气充盛,吸入之气才能经过肺的肃降下纳于肾 。
心为气之主气为德之符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人无心则死,人又心就可以活i , 又或者说心肠好坏的人冲他的外在气质中就可以看到,
中医人体的气分为几种气的分类方法大体有两个:
第一,按气的分布部位;
【气之主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前者如《类经·疾病类》所说:“气在阳分即阳气 , 在阴即阴气,在表曰卫气,在里曰营气,在脾曰充气,在胃曰胃气 , 在上焦曰宗气,在中焦曰中气,在下焦曰元阴元阳之气 。”
由于 按分布划分的诸多气 , 其来源不尽相同 , 所以后来大多数的医书采用了按气的来源作标准的划分方法,将气划分为元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四类 。因为这四种气是最基本的气,而“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又属于人体元气的一部分(元气分布于某一脏腑、某一经络,即为某一脏腑、某一经络之气) ,所以按气的来源对脏象学说中的气进行分类是比较合理的 。
在脏象学说中 , “气”有两个含义:
第一,指的是物质 。即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流动着的精微物质 。
第二 , 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 , 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 , 肾气独沉 。”与《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说:“脏真散于肝 。肝藏筋膜之气”,“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脏真濡于脾 , 脾藏肌肉之气” , 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 。这两节经文中的所说的“肝气”、“筋膜之气”等脏腑组织之气,即指功能活动而言 。
就笔者的体会来说,气的功能概念完全可以包括在气的物质概念之内 。这是因为“物质的气”与“功能的气”有“一体一用”的关系,有“体”才能有“用” , 有“用”必定有“体”,不能因为气细微到肉眼看不见,并且“无形而有机”,就拿气的“用”来代替它的“体” 。北宋·张载的《正蒙·乾称篇》说:“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 , 凡象,皆气也 。”从这段话中“气”是“象”存在的前提,可以悟出“物质的气”是“功能的气”的存在的前提 。
因此说,气可以只有一个含义——构成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这也是众多中医老前辈的一致看法,刊于各类中医专业教材作为定义使用 。
人体之气不是白来的,受父母精气等物质出生即为“先天之本”,这就包括先天之气 。后天就靠“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等脏腑联合运作持续自给自足 。
肺司呼吸,肾主纳气 。人的呼吸虽由肺所主,但需要肾纳气来协助 。在正常情况下,只有肾气旺盛 , 吸入之清气由肺之肃降,肾之摄纳,这样二脏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呼吸的出入升降运动,从而保证人体呼吸调顺、均匀 , 所以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否则,若肾气虚弱 , 便会导致摄纳失职,气浮于上,并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引起呼多吸少的喘息病症,临床中称为“肾不纳气”的喘证,治疗此类病证重要的是治肾,用补肾纳气之法多收到满意的效果 。
临床上一般所说的“气虚证”系多指脾气虚与肺气虚而言 。肺脾两脏在气的生成不足方面常常互相影响,常见症状如肢体乏力,少气懒言 , 动则气喘,汗出怕冷等症 。多采用“补脾益肺”的治法,即“培土生金”法 。
肾为气之根与肾的哪项功能有关()医学教育网编注:中医认为“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
“肾为气之根”,语出《类证治裁》:“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主出气 , 肾主纳气 。”“肾为气之根”是指肾是人体一身之气的根本 。从《类证治裁》原文所述来分析,“肾为气之根”是承“肺为气之主”而言,其后又说“肺主出气,肾主纳气”,结合上下文可知,“肾为气之根”是强调肾在呼吸运动中的作用 。由此可知 , “肾为气之根”与“肾主纳气”是异语同义,即肾为一身之气的根本 , 具有摄纳呼吸之气,保持呼吸深度 , 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故《类证治裁》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 。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
呼吸运动虽为肺脏所主 , 但亦与其他脏腑有关 。人体呼吸运动的正常进行,依赖于肺气的宣降、肾气的摄纳,以及心气的推动、肝气的调畅 。故《难经 。四难》曰:“呼出心与肺 , 吸入肾与肝 。”由于肾藏精 , 为“封藏之本”(《素问 。六节藏象论》),肾(命门)为“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王肯堂《灵兰要览》) , 而足少阴肾经“其直者 , 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灵枢 。经脉》),“肾上连肺”(《灵枢 。本输》),故肾的封藏作用能摄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 , 以使呼吸调匀,深长有力 。正如《医碥》所说:“气根于肾,亦归于肾 。故曰肾纳气 , 其息深深 。”肺居上焦而司呼吸,肾位下焦而主纳气 , 肺肾相合 , 吸纳相因,则呼吸深长 , 节律调匀 。
肾主纳气是以肾藏精为基础的,是肾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的体现 。故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中说:“肾有两枚,……纳气收血 , 化精 , 为封藏之本 。”肾精充足,则纳气正常,呼吸深长有力;若肾精不足,肾气亏虚,摄纳无力 , 则既不能摄纳由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又不能调节呼吸之深度,从而导致呼吸表浅、呼多吸少、动则气喘、气息不续等症 。即如《灵枢 。经脉》说“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 , 喝喝而喘 。”《证治准绳》曰:“真元耗损,喘出于肾气之奔,……乃气不归元也 。”
“肾为气之根”理论在临床上对于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肾为气之根,故久咳、久喘多伤及于肾,即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喘息“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证治准绳》亦云:“肺虚则少气而喘,若久病仍迁延不愈 , 由肺及肾,则肺肾俱虚 。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根本不固,皆使气失摄纳 , 出多入少,逆气上奔而发喘 。”所以,临床上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气管炎、哮喘等病症,初期多从肺论治,日久不愈者,多从肾论治,采取补肾纳气平喘之法,常有良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