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六欲中的六欲是指什么?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 。
七情:喜,怒,忧,惧,爱,憎,欲;人的七种情绪 。这是儒家的说法 。
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人的需求与欲望 。
最初 , 古人只说人有四种感情,就是在《中庸》里出现过的“喜、怒、哀、乐” 。后人解释说,人遇到所喜好的就会“喜”,遇到所厌恶的就“怒”,得到所爱的就“乐”,失去所爱的就“哀” 。
六欲最初是来自《吕氏春秋》 。其中说:“所谓全生者 , 六欲皆得其宜也 。”这话的意思就是,“全生”的人 , “六欲”都是得到了适当的满足的 。
所谓“全生”,是人修养身心的最高境界 。这里古人没有指出“六欲”都包括什么,后来有人注释说,是“生、死、耳、目、口、鼻” , 就是泛指人的各种欲望 。
后来 , 六欲被佛教所发展,佛经《智度》谓之为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其中以色欲为最 。佛教主张人们要放弃六欲,做到觉悟、正念和无染 。只有这样,人才不会变为欲望的奴隶,及时听从自己的内心,修炼成佛 。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1、“七情六欲”今人的理解 。
七情,即七种情绪:喜怒哀惧爱恨怜 。六欲 , 即六种欲望:求生欲、求知欲、 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 。人的所有情绪,都可归纳为上述七情;人的所有欲望 , 都可归纳或分解为上述六欲 。
2、七情六欲的反义词: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是指道空、天空、地空、人空 。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 。
人有七情六欲是什么意思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
六欲指:食欲、性欲、情欲、占有欲、求知欲、出类拔萃欲 。
七情六欲是人之本能,是驱动人每日奔波劳碌的内在因素 , 没有了七情六欲,人要么成行尸走肉,成植物人;要么成了神佛或鬼怪 。七情六欲影响着人的品位、生活质量、道路,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全在于你对七情六欲的控制程度 。
我们来逐项分析 。
七情:
喜:包括喜爱、喜悦、喜好、喜欢、高兴、快乐等情感;
怒:包括愤怒、恼怒、发怒、怨恨、愤恨等情感;
哀:包括悲伤、悲痛、悲哀、怜悯、哀怜、哀愁、哀悯、哀怨、哀思等情感;
乐:指欢乐,身心愉悦,充满幸福的一种情感;
惊:指惊咤、惊愕、惊慌、惊悸、惊奇、惊叹、惊喜、惊讶等情感;
恐:指恐慌、恐惧、害怕、担心、担忧、畏惧等情感;
思:指思念、想念、思慕等情感 。
六欲:
食欲:生理本能由于饥饿而产生的想吃东西的欲望加社会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想吃好、吃多、吃巧、吃奇、吃美的欲望;
性欲:生理由于发育成熟而本能地产生的一种想与异性触摸接触、发泄能量的欲望加社会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想猎奇探幽、排遣郁闷寂寞、甚至为了达到某个数目而想往异性的欲望;
情欲:七情导致的欲望 。比如喜欢就能导致想与某人朝夕相处交朋友的欲望;愤怒可导致想打击报复的欲望;悲伤可导致自虐、自杀的欲望;惊奇可导致探险的欲望;恐惧害怕可导致求安全的欲望,如装防盗门、找靠山、请保安、结婚生子女等;思念可导致想回家、想重逢的欲望 。
占有欲:本能地为扩充活动范围、排除干扰、争取自由而产生的想据为己有的欲望,如殖民地、私有财产、夫妻等是占有欲导致的一种结果;
求知欲:好奇心引发的对未知领域和未知世界向往探索、想弄清究竟的一种欲望;
出类拔萃欲:这是想得到社会承认的欲望 。人人都不愿默默无闻,不愿被社会遗忘在某个角落,人人都想出类拔萃、与众不同、出人头地,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称赞、羡慕 。于是就有了出类拔萃欲 。

文章插图
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意思七情六欲指的是人的各种情感和欲望 。
【拼音】qī qíng liù yù 。
【基本释义】七情指喜、怒、哀、乐、爱、恶、欲七种情感 。六欲指生、死及眼、耳、鼻、口所产生的欲念 。泛指人的各种感情和欲望 。
【出处】《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
【示例】《飘荡的尘埃》:“项英不是神仙;也不是木头;而是一个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是个既有优点又有错误的人 。”
【语法】构词方式是连动式;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定语、状语 。
【反义词】四大皆空:指世界上的万物都是虚无的 。常用来表示看破红尘 。
七情六欲造句
1、不要认为乞丐与众不同 。他们是人,七情六欲,悲欢离合 , 酸甜苦辣,他们也有 。但这丑陋的世界,让他们封存了那颗心 , 任谁,也融化不了 。如果,说真的有什么与中不同的话,或许,他们比很多人都干净 。
2、人的一生,在缘分中生老病死,也在七情六欲中悲欢离合,而我,则是生于苦恋之尘,也将溺亡于无痕的情海 。无需为我感伤,因为我只在多愁中牵挂 。
3、人 , 有七情六欲,当以德统之;官,有大小权力,须依法而行 。
4、你看他的演技多好,七情六欲都表现了出来 。
以上内容参考

文章插图
中药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医家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佛说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 产生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 故有七情 喜、怒、哀、乐、爱、恶、欲 佛学大词典》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 。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 , 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 。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 。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 , 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 , 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 。”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 。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 , 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 。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 。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 ……”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 。也就是说 , 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 , 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观之 , 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 。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 , 千差万别各不同 。正因为如此 , 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 。然而情毕竟不等于欲 , 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 。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 。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心 , 欲太烈伤身 , 说明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 。其次 , 情与欲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 , 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 , 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 。但如果非要对情与欲排个坐次,分个先后,不妨展开一场辩论 , 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辞 , 说得头头是道,讨论起来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热闹而有趣 。不信你去问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虽说身临其境 , 但肯定很难说清楚情与欲到底是怎么个关系 。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无情无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学艺术了,但如果你想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稀里糊涂了 。不过科学家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说法 。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可以把一切分为矿物、植物、动物三大类 。矿物是没有生命的;植物有生命但没有欲觉 , 只有接受而没有感受;动物有生命有欲望,而且知道“感受” 。人是动物 , 当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欲望,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但人毕竟不是禽兽,而是高等动物,是“万物之灵”,比起禽兽的欲望当然要高级得多,也就是说,人类不仅能接受信息,感受信息,而且还能因授受信息而感动、激动、冲动,并理智地加以节制或处理,把动物的欲望发展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 , 而普通动物的欲望和感受只停留在本能的水平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艺术就是表现人的七情六欲的艺术 。看一件文艺作品的精粗、雅俗与高下水平,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作品表现人的七情六欲时,究竟达到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情感和理智的何种程度或高度 。俗话说:花有五颜六色,人有七情六欲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 。奇怪的是 , 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 。中医理论稍有变化 ,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 , 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 , 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 。”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 , 生、死、耳、目、口、鼻也 。”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 。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 , 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 , 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 。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 。有一首流行歌曲 , 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 , 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 , 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 。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 , 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 , 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 。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 , 千差万别各不同 。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 。然而情毕竟不等于欲 , 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 。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 。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 。其次 , 情与欲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 。但如果非要对情与欲排个坐次,分个先后,不妨展开一场辩论,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辞 , 说得头头是道,讨论起来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热闹而有趣 。不信你去问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虽说身临其境,但肯定很难说清楚情与欲到底是怎么个关系 。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无情无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学艺术了,但如果你想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扑朔迷离 , 云遮雾障 , 稀里糊涂了 。不过科学家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说法 。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可以把一切分为矿物、植物、动物三大类 。矿物是没有生命的;植物有生命但没有欲觉,只有接受而没有感受;动物有生命有欲望,而且知道“感受” 。人是动物,当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欲望 , 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但人毕竟不是禽兽,而是高等动物 , 是“万物之灵”,比起禽兽的欲望当然要高级得多,也就是说,人类不仅能接受信息,感受信息,而且还能因授受信息而感动、激动、冲动 , 并理智地加以节制或处理,把动物的欲望发展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而普通动物的欲望和感受只停留在本能的水平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艺术就是表现人的七情六欲的艺术 。看一件文艺作品的精粗、雅俗与高下水平 , 有一个重要标志 , 就是看作品表现人的七情六欲时 , 究竟达到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情感和理智的何种程度或高度

文章插图
【人的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七情六欲中的六欲是指什么】
- 水浒传中的三山聚义是哪三山,三山聚义指的是哪三山首领是谁为什么聚义
- 素有液态肉之称的是,液态肉指的是什么
- 项指的是鹅的什么地方,项是白鹅哪个部位
- 山东省和山西省中的山是指哪座山,山东山西的山指的是什么山河南河北
- 土地使用权划拨具体指的是什么,划拨土地使用权是什么意思
- 公勺公筷指的是什么,公勺公筷是什么意思
- 库存鞋一般能放几年,库存鞋具体指的是什么意思
- 五脏六腑对应的五官是什么,五脏六腑七窍指的是什么
- 苏湖熟天下足苏湖指的是,苏湖熟天下足苏湖指的是什么地方
- 雅人四好指的是什么意思,雅人四好分别是什么意思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