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过程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
通常从3个方面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构成消费欺诈 。
首先,根据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所采用的手段来判断 。一般来说,经营者的下列行为属于欺诈消费者:

文章插图
⑴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
⑵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份量不足的;
⑶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的;
⑷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的;等等 。
其次,根据经营者的行为是否属于误导消费者来判断 。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应当采用一般标准,即以一般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识别能力为准 。如果该行为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即构成欺诈 。
第三,从经营者行为的主观方面来判断 。在下列情况下,经营者“不能证明自己确非欺骗、误导消费者而实施此种行为的,应当承担欺诈消费者行为的法律责任”:
⑴销售失效、变质商品的;
⑵销售侵犯他人注册商标权的商品的;
⑶销售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的商品的;
⑷销售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的商品的;
⑸销售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的商品的 。经营者能够证明,就不是欺诈行为;不能证明,则构成欺诈 。
【法律依据】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
- 天涯明月刀如何获取银两
- 老婆要离婚如何挽救 老婆要离婚怎么挽回呢
- 怎么玩拼多多商家 如何玩转拼多多商家
- 苦情痣的男人该如何找到命中注定的真爱
- 农历2020年十一月二十九出生的孩子命运如何
- 铁观音如何冲泡才正确 铁观音如何冲泡
- 女生如何掌握恋爱主动权
- 淘宝不允许截图权限哪里改?店铺如何避免被盗图?
-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 怎样才能受孕 如何受孕比较快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