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评价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指挥棒作用 。 指挥棒指向哪 , 优势科研资源就会聚集到哪 。 《指导意见》的出台 , 将为进一步释放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促进高质量科技成果产出 , 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 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 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对科技创新的引导、转化、应用等作用 , 探索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 , 加快推动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首次实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
9月份 , 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我国科学研究成果论文 , 在实验室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全合成 , 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 。 这项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 , 将对下一代生物制造和农业发展带来变革性影响 。 目前 , 这一研究成果尚处于实验室阶段 , 距离落地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要实现从1到10的发展和从10到100的跨越 , 还需科学家持续攻关 。
祖冲之二号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
10月份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 , 该校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合作 , 构建了66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 , 实现了对“量子随机线路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 , 计算复杂度比谷歌公开报道的53比特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悬铃木”提高了6个数量级 。
量子计算被认为可能是下一代信息革命的关键技术 。 2019年和2020年 , 美国和中国相继推出量子计算原型机“悬铃木”和“九章” , 实现了“量子优越性” , 其中“九章”使用的是光量子技术路线 。 而“祖冲之二号”的成功 , 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光量子和超导量子比特体系这两条技术路线上同时达到“量子优越性”里程碑的国家 。
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创新高
10月17日 , 在湖南衡南县第三代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基地 , 袁隆平院士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达到1603.9公斤 。 同一生态区内 , 连续2年双季亩产超过1500公斤 , 意味着袁隆平院士生前提出的攻关目标已经实现 。
提高水稻产量 ,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是袁隆平院士毕生追求的梦想 。 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开始 , 几十年里 , 袁隆平带领团队先后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和“两系法”杂交水稻 , 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 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此次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再次刷新纪录 , 将激励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扎根沃土、砥砺前行 , 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
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
在11月3日举行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 作为新中国航空科技事业奠基人之一 , 顾诵芬一生默默耕耘 , 只为做成一件事 , 那就是“设计中国人自己的飞机” 。 王大中60多年来倾情为核能 , 带领团队走出了我国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成功之路 。
科学大师和重大成果相互映照 , 折射出中国科技发展的不凡成绩 , 也进一步坚定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自信 。 (经济日报采访人员 沈 慧 姜天骄 常 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