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商业运行
1月30日 ,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 华龙一号是我国研发设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 。
每台华龙一号机组装机容量116万千瓦 , 年发电量可达近100亿千瓦时 , 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 , 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 。 华龙一号投入商业运营 , 不仅标志着我国核电创新取得了重大战略性硕果 , 而且有助于推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 。
中国天眼向全世界发出邀约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于北京时间2021年3月31日0时起向全世界天文学家发出邀约 , 各国科学家均可提出申请 , 经审核后使用“中国天眼”开展观测和研究 。
星空浩瀚无比 , 探索永无止境 。 “中国天眼”变身“世界巨眼” , 正式向全世界开放 。 这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世界的承诺 , 也是以实际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体现 。 可以预见 , 全世界天文学家携手共进 , 在不久的将来它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科学发现和惊喜 。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历经9个多月的长途跋涉 , 经历惊心动魄的“9分钟” , 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于北京时间5月15日成功着陆在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区 , 在成功率不到一半的人类航天器火星着陆任务中写下中国奇迹 。
从2020年成功发射 , 到2021年被火星捕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首次拍摄火星高清影像 , 再到实现火星着陆 , “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迈开脚步 , “天问一号”一步一个脚印实现既定目标 。 “天问一号”任务的成功 , 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 , 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
人造太阳创造新世界纪录
5月28日 ,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 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 。 这一次 , 新纪录将1亿摄氏度20秒的原纪录延长了5倍 , 进一步证明了核聚变能源的可行性 , 也为迈向商用奠定了物理和工程基础 。
进行核聚变发电的两大难点是实现上亿摄氏度点火和稳定长时间约束控制 。 本次实现1.2亿摄氏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 , 是中国首次在国际上采用全金属主动冰冷第一壁、高性能钨偏滤器等关键技术 。
【在科技现代化新征程上阔步前行】空间站建造大幕全面拉开
6月17日 ,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 3名航天员乘坐飞船 , 顺利进入核心舱 , 成为第一批进入空间站核心舱的航天员 。 首批航天员在完成两次太空出舱后 , 结束3个月之久的太空驻留顺利返回地面 。 10月份 , 3名航天员接棒飞行 , 进入空间站又开启长达半年的太空生活 。
这一年 , 空间站建造大幕全面拉开 , 长征五号B、长征二号F等火箭 , 分别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两批航天员、两艘货运飞船送入太空 , 在太空轨道搭建出中国空间站组合体 , 实现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 这既是空间站建设的重大成果 , 也是中国航天发展的重大突破 。 中国航天以自立自强的科学精神 , 交出了一份让国人振奋、世界赞叹的精彩答卷 。
科技成果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
8月2日 , 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 , 围绕科技成果“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完善评价机制 , 作出了明确的工作部署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