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杰宋朝哪家父子三人,历史上“一门三学士”是指哪父子三人

一门三父子指的是谁 一门三父子中的三父子是指谁1、“三父子”是指的是苏洵、苏轼及苏辙,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和苏辙是苏洵的儿子 , 人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 。“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
2、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 , 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
古代诗人三苏是谁“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洵苏轼苏辙,苏门三父子 , 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个席位,美名历代传扬 。而其中,又以苏轼苏东坡最令人称道,人们对这位大文豪的仰慕,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艺,更是因为他穿越岁月而依旧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和优美情操 。
【一门三杰宋朝哪家父子三人,历史上“一门三学士”是指哪父子三人】?
苏门三父子
“三苏”是指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三苏”并称始见于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
“三苏”皆为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父子三人在文学上造诣极深,虽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练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 。
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 , 号老泉 。青少年时喜好游历名山大川 , 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精研“六经”百家之书 , 稽考古今成败之理 。嘉祐初年 , 受成都太守张方平、雅州太守雷简夫举荐,携二子苏轼、苏辙进京 , 拜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 并上《权书》《衡论》《机策》等文章二十二篇 。文章一出,轰动京师,天下学者竞相仿效 。后经举荐,破格录用为秘书省试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等同修《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即卒,享年五十八岁,加封为光禄寺丞,赠太子太师,世称“文公” 。
苏轼(1037-1101年) , 苏洵长子,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官至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 , 兵部和礼部尚书 。先后出任凤翔、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政绩卓著 。晚年被贬惠州、儋州,病逝于常州 。后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天才全能作家 。其散文标志着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诗称“苏诗”,代表着宋诗的最高水平;词称“苏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他创造了新一代文赋,开明清小品文先河;他创立了“尚意”书风 , 史称“苏字”,为“宋四家”之一;他是中国“文人画”的倡导者,其绘画理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他在农业、水利、医药、军事、音乐、烹饪、养生等领域亦著述甚丰,创造极广 。苏轼的影响早已跨越时空,跨越地域,成为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 。
苏辙(1039-1112年),苏洵次子,字子由 , 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 。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 , 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 。十九岁时与兄苏轼同榜进士及第 。先后任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陈州学官、齐州掌书记、南京签判 。后因故贬筠州盐酒税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苏辙以绩溪令被召回朝廷,七年之中八次升迁 , 擢升为门下侍郎,一展政治抱负 。后再次贬谪筠州,远谪岭南 。遇赦北归后,从此寓居颍昌(今河南许昌),闭门谢客 , 潜心著述 。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病逝 , 终年七十四岁,南宋时追谥“文定” 。
?
三苏家风家训
“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 , 器识文章,浩如江河行大地”,三苏之所以为历代传扬,与其醇厚家风有很大的关联 。苏氏一门家风笃厚 , 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皆留下大量与家风家教相关的文字与诗词 。
苏洵撰有《苏氏族谱》一卷,包括《谱例》《苏氏族谱》《族谱后录上篇》《族谱后录下篇》《大宗普法》《苏氏族谱亭记》等六篇,概述了苏氏家族的起源发展,记述了苏氏先祖的嘉言善行,教育后代不忘祖宗先人,孝悌忠信、和睦友爱,继承和发扬先辈优良传统 。此外,苏洵另有一篇《名二子说》,解释了为两个儿子命名的缘由,寄托了对儿子的希望和告诫 。
苏轼也非常重视总结家族优良家风 , 教育子侄 。他的《记先夫人不发宿藏》《记先夫人不残鸟雀》等讲述了母亲程夫人的教子事迹 , 弘扬仁厚、不贪财的道德理念 。他对于弟弟和侄子侄孙的教育,多为诗文书信形式 。
苏轼和苏辙感情很深,认为弟弟“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苏辙则说哥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几十年间,兄弟二人相互勉励,诗文词往来,从未间断,留下《初别子由》《送子由使契丹》《和子由渑池怀旧》《狱中寄子由》等不少感人篇章 。他还教导子孙后人要多读史书,写文章不能一味追求辞藻的华美 , “期于适用乃佳” 。做人方面,他教导后人要保持宁折不弯、豪放刚直的风骨 。在给侄孙元老的信中,他说自己虽被贬到海南 , 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但“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
另外,苏辙之孙苏籀(zhòu)曾撰录苏辙语录一卷《栾城遗言》,“以示子孙”,也是苏氏家风家训的重要呈现 。
?
“三苏”家风家训精选
孝慈仁爱
原文:少而孤则老者字之,贫而无归则富者收之 。而不然者 , 族人之所共诮让也 。——摘自苏洵《苏氏族谱亭记》
注释:字,作动词义 , 抚育,养育;诮,责备,谴责 。
译文:如果有年纪幼小的孤儿,那就由族中成年人来抚育;如果有贫穷而无家可归的人 , 那就由族中富有的人来收养 。要是有不这样做的人 , 那么全体族人都要来谴责他 。
原文:事父母极于孝 , 与兄弟笃于爱,与朋友笃于信……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 。——摘自苏洵《族谱后录下篇》
译文:侍奉父母要尽到最好的孝心,兄弟之间要互助关爱,与朋友相处要坦诚守信……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而对别人要宽宏大量 。
?
三苏祠·晚香堂
读书正业
原文:侄孙近来为学何如?想不免趋时 。然亦须多读史,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适用乃佳 。勿令得一第后,所学便为弃物也 。海外亦粗有书籍 , 六郎亦不废学 , 虽不解对义 , 然作文极峻壮,有家法 。二郎、五郎见说亦长进,曾见他文字否?侄孙宜熟看前、后《汉史》及韩、柳文 。有便,寄近文一两首来,慰海外老人意也 。——苏轼《与侄孙元老四首之三》
注释:六郎 , 苏轼幼子苏过;对义,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从儒家经籍中摘句为题 , 考生根据经义解题作文;二郎、五郎 , 分别为苏轼长子苏迈、次子苏迨 。
译文:侄孙你近来学习怎么样?恐怕也避免不了赶潮流 。即使这样也必须多读史书,务必使所作文章的文采和实际内容相一致、相符合,能有实用价值才算好文章 。不要一旦得到科名以后,便认为平日所学的东西就再也没有用了 。我在儋州(今海南)也略有一些书籍,六郎苏过在我身边 , 他没有放弃学习,虽然还不太会写科举考试中解读经义的文章 , 但所作文章语气高昂雄壮,有家传的法度 。二郎苏迈、五郎苏迨均没有在我身边,听说在做学问方面也都有长进 。你曾见过他们所写的文章没有?你要熟读《汉书》《后汉书》和韩愈、柳宗元的文章 。如果方便的话,寄你最近所作文章一两篇来,以安慰我这个远居海外的老人 。
?
修身立德
原文:轮辐盖轸 , 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 , 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苏洵《名二子说》
注释:轼,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辙,车轮压的痕迹,车轮印 。
译文:车轮、车辐条、车顶盖、车厢四周横木,对于车子都各有所用,唯独车前可凭扶的横木 , 却好像没有用处 。尽管这样,如果去掉横木,那么我看不出那是一辆完整的车子了 。轼儿啊,我担心的是你不会隐藏自己的锋芒 。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车轮印走的 , 但谈到车的功劳,车轮印却从来都不参与其中 。虽然这样 , 车毁马亡时,却也不会责难到车轮印上 。这车轮印,是能够很好地处在祸福之间的 。辙儿啊 , 我知道你是能让我放心的 。
?
非义不取
原文:功废于贪,行成于廉 。——摘自苏轼《六事廉为本赋》
译文:功业毁废于贪婪,德行养成于廉洁 。
原文: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摘自苏轼《前赤壁赋》
译文:倘若本不是我应当拥有的东西 , 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去求取 。
积极上进
原文:以此进道常若渴 , 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 。——苏轼《砚铭训》
注释:《砚铭训》,苏轼在送别长子苏迈去做县尉时,曾赠予儿子一方砚台,并在砚台上刻了四句铭文 。
译文:用这方砚台学习圣贤之道 , 应当经常是如饥似渴的;用它追求上进 , 应当经常有所惊醒;用它书写治理财政的规章,应当经常考虑多给予民众利益;用它书写狱文 , 应当经常想到多给予犯人悔过自新的机会 。
?
豁达乐观
原文:侄孙元老秀才:久不闻问,不识即日体中佳否?蜀中骨肉,想不住得安讯 。老人住海外如昨 , 但近来多病瘦瘁,不复如往日,不知余年复得相见否?循、惠不得书久矣 。旅况牢落 , 不言可知 。又海南连岁不熟,饮食百物艰难 , 又泉、广海舶绝不至,药物、酱酢等皆无,厄穷至此,委命而已 。老人与过子相对,如两苦行僧尔 。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 知之,免忧 。——摘自苏轼《与侄孙元老四首之二》
译文:侄孙元老秀才:很久没有通音讯了,不知最近身体可好?四川的家人 , 都得不到他们安好的消息 。我住在海南岛,情况一如往昔 , 只是近来生病,瘦了一些,不如往日那样健壮了 , 不知道这剩下的岁月还能不能与你再见面 。循州和惠州也很久没通音讯了 。贬谪在外的凄凉孤寂,我不说你也明白 。加上海南岛连年荒灾,吃饭生活等事很是艰难,泉州和广州的商船也很久没来了 , 因此连药品、咸菜、鱼酱等物都缺乏了,穷困到这种地步,只有听天由命了 。我和儿子苏过相伴过日,好像两个苦行僧 。不过心中依然超脱自得,没有改变心意 , 你知道了这些,也不必替我们担忧 。
?
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苏氏家风家传,超越了一宗一脉的意义 , 已经载入中国人的口碑 。抑扬顿挫的吟诵,大量的圣贤遗迹,至今仍然鲜活的传说,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文化,传扬着历代传承的中华精神 。
一门三父子是谁苏洵、苏轼、苏辙 。根据高三网查询得知 。
1、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 ,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
2、苏洵 , 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 ,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 , 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
3、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三父子指的是谁一门三父子的三父子指的是我国宋朝的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这父子三人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