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知识:什么是鲁尼恩定律?有哪些经典案例?

什么是鲁尼恩定律?鲁尼恩定律指的就是赛跑时不一定快的赢 , 打架时不一定弱的输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管理知识 , 一起来看看吧!  
鲁尼恩定律  
鲁尼恩定律:赛跑时不一定快的赢 , 打架时不一定弱的输 。  
提出者:奥地利经济学家R·H·鲁尼恩  
点评: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  
竞争是一项长距离的赛跑 , 一时的领先并不能保证最后的胜利 , 阴沟里翻船的事并没少发生 。同样 , 一时的落后并不代表会永远落后 , 奋起直追 , 你就会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通用汽车公司与福特汽车公司对汽车行业主导权的纷争 , 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 。  
经典案例  
二十世纪初期 , 汽车还是富人专有的玩具 。1903年 , 亨利·福特建立了福特汽车公司 。福特的目标非常明确 , 就是要制造工人们都买得起的汽车 。经过多年的精心研制 , 亨利·福特终于造出了自己梦想中的汽车 。这种T型车坚固结实、容易操纵 , 售价是825美元 。1908年 , T型车推向市场 , 当年就卖出了10000多辆 。接着 , 福特不断削减各种成本 , 到了1912年 , T型车的售价就降到了575美元 , 这也是汽车售价第一次低于人们的年均收入 。到了1913年 , 福特汽车的年销量接近25万辆 。  
要为大众制造汽车 , 就必须让人们买得起 , 这就意味着必须要建立一种规模经济 , 进行大规模生产 , 这样才能降低成本 。一次偶然的机会 , 福特参观了芝加哥一家肉品包装厂 。当时他看到肉品切割生产线上的电动车将屠宰后的肉品传送到每位工人面前 , 工人们只需切割事先指定部位的肉品 。福特大受启发 , 回来就为自己的公司建立了汽车装配线 。装配线的建立 , 让福特公司拥有了明显的效率优势 , 远远胜过了竞争对手 。在1908-1912年间 , 装配线的建立让汽车售价降低了30% 。到了1914年 , 福特公司的13000名工人生产的汽车超过260万辆 。那一年 , 其他所有汽车制造商总共才生产了287万辆汽车 , 仅仅比福特公司多出10% 。  
1920年 , 美国经济出现衰退 , 汽车的需求量也减少了 。由于福特汽车的成本很低 , 因此他们能够将自己汽车的价格再降低25% 。这时的通用汽车公司就无法像福特汽车公司那样去做 , 销售额急剧下滑 。到了1921年 , 福特汽车的销量占据了整个市场份额的55% , 而通用汽车公司所有汽车的销量仅仅占了整个市场份额的11% 。  
在与福特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的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明白 , 自己不能与福特公司的低成本T型车展开竞争 。经过权衡利弊 , 斯隆认为 , 福特公司只制造一种类别的汽车 , 这虽是他们的优势 , 但也是他们的劣势 。随着人们对汽车需求的改变 , 产品多样化、消费者分层化应该是汽车发展的一个方向 。于是 , 斯隆为通用汽车公司制定了"满足各类钱袋、各种要求"的汽车新战略 。参照人们经济状况的不同 , 提供不同价位和档次的产品 。  
在斯隆的领导之下 , 通用汽车公司的业绩节节上升 。1927年5月 , 它逼迫亨利·福特不得不关闭了自己钟爱的T型车装配线 , 转而向产品多样化和分层化方向努力 。1940年通用汽车公司的市场份额上升到了45% , 而福特汽车公司的市场份额则下跌到16% 。斯隆的战略取得了辉煌成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