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呵护之十月菌|“父母去世,我只惋惜没人给钱花”:过早寄宿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十月呵护之十月菌|“父母去世,我只惋惜没人给钱花”:过早寄宿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文章图片  
  
十月呵护之十月菌|“父母去世,我只惋惜没人给钱花”:过早寄宿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文章图片  
  
十月呵护之十月菌|“父母去世,我只惋惜没人给钱花”:过早寄宿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文章图片  
  
十月呵护之十月菌|“父母去世,我只惋惜没人给钱花”:过早寄宿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文章图片  
  

菌菌前几天参加聚会 , 碰到了许久未见的老同学 。  
一见面自然是聊起了育儿话题 。  
我这同学响应国家号召 , 刚生了二胎!  
但没想到 , 二宝出生了 , 问题也来了!  
大宝正是调皮的年纪 , 一刻不盯着就得闯祸 , 老公也正值事业上升期 , 忙的不着家 。  
这实在没办法就把大宝的半托转成了全托 , 想着这也能锻炼孩子独立能力 , 不算是坏事 。  
结果 , 最近发现孩子不太对劲 。  
以前特别黏人而且好动活泼 , 啥话都和父母说 。  
现在回到家 , 话变少了而且经常自己呆房间里不出来 , 问孩子情况 , 要么沉默 , 要么就说“嗯 , 没事” 。  
打电话问老师 , 也说没发生什么事啊 , 但明显孩子和她不亲近了 。  
  
图源:网络  
相信很多家长也曾面临过这样的问题 。 但其实 , 过早寄宿的危害比你想象中还大!  
1  
过早寄宿  
亲子间心理链接的断裂  
当然 , 菌菌并不是反对寄宿制 。  
而是不建议3~6岁即学龄前的孩子 , 脱离家人去经历“寄宿”生活 , 比如像上面我们说到的全托 。  
有一个知乎网友在“该不该把小孩送到寄宿学校?”写下了自己的故事:  
“我从幼儿园小小班开始 , 就再也没有终止过我的寄宿旅途 , 从小到大除周六日都在学校度过 。  
因此我变得特别的独立 , 自己的事情能解决的绝不在家人前提一个字 。  
我从小独立得太早 , 早得我不能够体会到家庭的爱 。  
甚至在我母亲发高烧的时候我都能表现的不慌不忙 , 动作上更是极度怠慢 , 认为死不掉的都是小事 。  
有时候我不禁幻想着 , 万一我父母都死了 , 我也许只会是惋惜少了给我零花钱的人 。 ”  
  
图源:网络  
这位网友的经历和心声 , 代表了很多从小开始寄宿 , 长大后和父母相处时的真实心态的人 。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孩子长时间和父母分离 , 会使家庭伦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坏 。  
所以 , 他十分反对寄宿制 。 这也让我想起了著名的恒河猴实验 。  
心理学家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母亲隔离开来 , 在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 。  
其中一个用硬邦邦的钢丝做成 , 但胸口上有奶瓶 , 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 , 但没有奶瓶 。  
按照“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断 , 小猴子应该和有奶的“钢丝妈妈”更亲近 。  
但小猴子只有饿了才靠近钢丝妈妈 , 一吃完奶 , 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身边 。  
当这些猕猴成年后 , 大多数性情冷漠 , 不能正常融入集体生活中 , 走路也蹒跚不稳 , 甚至连叫声都不正常 。  
猕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 , 它们身上反映的这种“孤儿院现象”也说明了:  
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 , 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所不可或缺的 。  
通过对小猴子行为的分析 , 哈洛又有了很大的发现 。  
当他把第一个模型母猴换成可摇摆的、有足够反馈的模型后 , 那些性格非常孤僻的猴子 , 有了很大的改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