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纲五常

  

什么是三纲五常
  
文章插图  
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 。  
孔子最先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以及“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孟子继续他的理论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德规范 。  
西汉董仲舒对两位前辈的学说进行了概括,并加入自己的理解,首次提出三纲和五常的定义 。他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存在着主与从的关系,仁义礼智信就是解决这之中矛盾的方法 。  
后来朱熹完成了董仲舒的理论,将三纲和五常联系在一起,将它们与天理划等号,是理所当然、永恒不变的,成为社会生活秩序的法则 。  
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是维护古代宗法等级秩序的重要支柱 。君为臣纲,是对封建社会里王权的维护,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被大力支持与推广 。  
父为子纲,强调了孝敬父母,虽然父母不一定就是对的,但这样的思想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矛盾的产生,维护了社会安定 。  
夫为妻纲,体现了古代女子社会地位的低下,是封建社会思想糟粕的体现 。  
【什么是三纲五常】五常的标准适用于每一个阶级,这是古人解决矛盾的标杆,是传统文化留下的精华,值得我们去提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