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甘肃“园长奶奶”34年幼教路:从招生难到抢号入园( 二 )

  
“幼儿教育不在于教了几首儿歌几句唐诗 , 教师要做好引导、观察和记录 ,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 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探索世界的欲望 , 并为他们培养出良好的习惯 , 这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 ”为此 , 颉莉主张在班级活动区设置区不同区域 , 将教室分为美术、阅读、建构等在内的不同区域和角落 , 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学习 。   
此外 , 为了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并热爱自己的家乡 , 颉莉带着全园教师 , 利用业余时间走街串巷 , 搜集整理甘谷县民间优秀传统文化 , 组织完成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本土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研究》 , 甘谷县科技局课题《本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 。   
在此基础上 , 颉莉主持编辑出版本土文化系列园本教材一套8本 , 内容包括甘谷县的历史景观、历史名人、名优小吃等内容 , 将它们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 丰富的课程内容 , 拓展了孩子的视野 , 提升了孩子的审美情趣 , 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   
除了改变教学模式 , 颉莉还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家长参与幼儿园发展的积极性 , 发挥家长和家庭对幼儿教育的作用 。 她先后多次以问卷调查、创办幼儿家长学校、定期为家长介绍学前教育等形式 , 做家庭教育讲座50余场次 , 强调开发幼儿智力的重要性 , 让家长明白 , 只有良好的家风、家教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 。   
“从前幼儿园举办亲子活动 , 家长都请不来 , 来的也都是年迈的爷爷奶奶 , 现在父母们请假都要来参加 。 ”颉莉说 , 通过家长的参与 , 可以让他们看到 , 孩子在幼儿园接受教育之后发生的变化 , 亲身体验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   
颉莉坦言 , 自己作为两个孩子的家长 , 并不称职 , 从“园长妈妈”到“园长奶奶” , 她将自己的青春和热情都倾注在一批又一批的幼儿身上 , 却错失了自己孩子的很多成长 , 缺少对他们的陪伴 。   
34年间 , 颉莉曾多次向甘谷县教育局递交辞职报告 , 可一次又一次重新回到熟悉的幼儿园 , 继续着自己的幼教事业 。 她始终认为 , 和孩子们在一起获得的轻松快乐 , 是这份事业带给她最宝贵的财富 。   
除了对自己幼儿园的不舍之外 , 颉莉也放不下帮扶发展的众多民办幼儿园 , 这也促使她作出退休之后返回岗位的决定 。 能将自己多年来有关幼儿教育的经验心得传递给更多的人 , 共同推动幼儿教育更加健康发展 , 这是令她感到欣慰的事情 。 (完)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