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花2万就能变“人才” 买房可赚百万差价!中介:我们为留住人才“操碎了心”( 二 )

  
采访人员在南京人才安居网查询发现,已注册的人才安居企业单位已超3000家 。只有在企业名录中任职的高学历人才才具备申请人才购房资质 。  
一位中介表示,自己手上大概与七八家高新技术企业有“合作” 。手续齐全,不用上班 。通过“运作”,购房者便可与高新技术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续缴一段时间社保,得到一顶“人才帽子” 。  
前述宋姓负责人算了一笔账,2万元费用,一部分是给高企“挂靠费”,另一部分是中介的利润 。此外每个月缴纳的社保,需购房者额外支出 。他同时向采访人员“支招”,房价蹭蹭上涨,要抓紧把社保从原单位先断缴,可以请人事主管吃吃饭、“表示表示” 。  
除挂靠高企,还有中介提供代考高级技师证书业务 。因受工龄年限要求,所以购房者年龄必须满45周岁 。中介表示,“基础笔试”和“技术实操”都可“安排” 。“只要配合把流程走完,能写对名字和准考证号就行,证书下来也可办人才购房资格 。”  
采访人员采访中发现,各家中介对政策优惠可谓“吃干榨净” 。除人才购房资格外,还代申请租房补贴 。为不符合要求的本专科毕业生,代办职业证书或虚构租房合同,收费5000元左右 。办理成功后,可享受每月600元,3年共计21600元的南京市毕业生租房补贴 。  
宋姓负责人说,公司之所以开在大学城,就是想为“人才”服务 。从毕业生租房到人才购房,他都时刻关注政策动向 。“吃政策饭,包办一条龙,自己也是为城市留住人才‘操碎了心’ 。”  
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商学院教授耿强对此评价,好比俱乐部花大价钱引进足球明星,本来想引进“梅西”,结果引来的却是“假梅西” 。不仅花的钱“打了水漂”,公众还可能会质疑政策的执行力 。  
防范打着“服务人才”旗号“投机炒房”  
耿强指出,这种政策套利会减弱城市引才效果 。建议决策部门可在政策执行2-3年的阶段,花一部分精力来评估人才购房政策效果 。“而且要能够量化,花了多少钱,拿出了多少房,吸引了多少人才,质量如何 。”  
张辉等房产市场专家表示,这种虚构人才身份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交易秩序,破坏房地产调控大环境,对自住买房人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但也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人才购房政策,需要给政策一定时间做进一步调整 。  
多位专家表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房产交易市场和“人才戴帽企业”的监管 。比如通过大数据技术,加强对企业人员频繁流动和社保短期异动信息的追踪 。  
此前,南京市相关部门也出台方案,延长对人才社保记录的时限要求,并规定企业骗取《人才购房证明》的,取消该企业所有人才购房申请资格,纳入企业征信系统并向社会公布 。对个人造假炒房的,取消人才购房资格,收回房源,2年内不得享受人才购房政策 。  
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丁宏指出,人才安居政策只是城市吸引人才很小的方面,最终还是要依赖城市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甚至人文环境 。没有这些作为支撑,城市地价、房价终将回归到一个正常的理性水平 。  
利用人才政策炒房?广州、杭州密集“打补丁”  
为了堵住部分人利用人才政策投资炒房的“漏洞”,近日,广州、杭州相继调整政策 。  
4月21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完善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的通知》,此次通知的重点主要包括对广州9个区个人销售住房增值税免征年限由2年变5年;人才购房需1年社保 。  
对于享受市辖区人才政策的家庭和单身(含离异)人士,购买商品住房时,须提供购房之日前12个月在人才认定所在区连续缴纳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的缴纳证明,不得补缴 。严肃查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伙同他人弄虚作假、虚报瞒报等骗取人才购房资格的行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