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 。实际意义上的切玛是斗里一侧装的东西 。那是用糌粑、酥油和白糖拌合而成的 。因为切玛一般是装在斗里面的 。所以叫法上就“合二为一”了 。
在西藏 。节庆时用切玛的习俗从什么时候开始?怎样形成的?它所表达的内涵是什么?在一些宗教典籍中我们能找出它的蛛丝蚂迹 。
1300多年前 。本教在西藏盛行时期就有使用切玛的习俗 。那时过年过节、迎送宾客时用;在祀神、招福招运(用法术招财招宝或招好运的行为)、寺庙庆祝大典和喇嘛念经等作为供品时用;也是信教群众烧香祀神供佛的必需品 。即使是现在 。群众转山拜佛时 。肩上搭着的褡裢里一头装着切玛 。另一头装着混合好的青稞、麦子、大米等粮食 。每到煨桑处先把松树技叶和青冈技叶点燃 。抓一把口袋里的粮食向上挥撒3次 。以敬天地神 。然后撒些切玛在火上以供神佛 。
藏区为什么盛行切玛呢?切玛象征着农业的丰收 。自古以来 。西藏就以农牧业为主 。由于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的不同 。形成了纯农业区、纯牧业区和半农半牧几种类型 。人们认为糌粑是农业的精华 。酥油是牧业的精华 。切玛则是两种精华的结合 。切玛标志着过去一年的平平安安、农牧业收成好 。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
如今的藏族人家 。户户都备有丰收吉祥斗 。过藏历年时 。家家都把做好的切玛装好 。再插上孜珠、麦穗和鸡冠花 。初一早上 。全家人洗漱完毕 。穿上节日盛装 。按辈序就坐 。主妇手捧吉祥斗恭恭敬敬地走到长辈跟前说“扎西德勒” 。对方抓几粒麦子边向上撒边祝福说:“扎西德勒!美满幸福 。祝主妇身体健康 。预祝明年大家仍如此团聚欢庆 。”再抓一点切玛送进嘴里 。每人都要受这一仪式的洗礼 。吃些许切玛 。甚至给婴儿的嘴里也要放一点 。家庭仪式后 。家中两人一个拿青稞酒、银酒碗 。一个手捧切玛 。到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家拜年 。敬献切玛、青稞酒 。互相祝福 。
【“楚酥切玛”的礼俗】
“楚酥切玛”的礼俗,
- 14岁女孩身高直冲175厘米,儿科医生:3样食物是“长高王”,可敞开吃
- 孩子若有这“3个特征”,多半是潜在的学霸,即使贪玩也没关系
- 宝宝眼睛有这些“特点”,长大后智商更高,你家娃中了吗?
- 孩子“阳了”不要慌,牢记:“4多喝,2多吃,做1事”,助力恢复
- “经常被抱”和“不常被抱”的孩子,长大后几个方面差距比较明显
- 带“亲孙”和“外孙”,哪个到头来是一场空?过来人的话很现实
- “老大傻,老二精”,出生顺序决定孩子智商?看看心理学如何解释
- 真的有天性凉薄的孩子吗?妈妈:“等病好了,孩子也打算不要了”
- 一寸光阴一寸金|著名的劝学诗一寸光阴一寸金原诗上一句是 蚂蚁庄园12月23日答案
- 单身宝妈在国外3年,和宝宝没有“羊”的经验分享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