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邢窑白瓷( 八 )

  
12、南岭遗址  
位于内邱县西北约6公里处 , 村北有南北相邻的两个台地 , 高约4米 。遗址在两个台地上分别仅存一部分 。在北台地西北角 , 以前曾出土过青瓷碗和“开元通宝”铜钱 , 现断崖上还可见到厚约0.4米的堆积层和不少遗物 , 残存面积约50平方米 。在南台地北面断崖上 , 暴露有堆积层 , 地表亦可拣到遗物 。采集标本有碗、盆、钵、罐等 。时代为唐、五代 。  
13、北大丰遗址  
位于内邱县西北约4公里的李阳河北岸 。遗址原有两处:一处在村东北80米处 , 曾发现有残窑遗迹 , 现地表已很少能见到遗物了;另一处在村西北200米处 , 面积约7800平方米 。以前平整土地时曾在耕土以下出土过很多青瓷、白瓷、三彩和窑具残片 。采集标本有碗、罐、钵、盆、三角支钉和瓷埙模具等 。时代为隋、唐 。  
14、中丰洞遗址  
位于内邱县城西北约2公里的中丰洞村北 , 李阳河北岸 , 地势较为平坦 。自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 , 由于建房动土而逐步向北侵削 , 时常掘出残窑、窑具和瓷片 。遗址南北仅宽20米 , 东西不足百米 。并且大部分遗址已被民房覆盖 。在南断壁上尚可见一道由草木灰、红烧土、骨头、瓷片、窑具及黑土构成的堆积带 , 文化层厚约2米 。这是一处以烧造粗瓷为主的窑场 , 其中以青瓷为多 , 兼有少量黑瓷和白瓷 。出土标本有碗、罐、杯、瓶、盆、、白瓷多足砚等 , 窑具有三角支钉、垫圈、蘑菇窑柱等 , 其中在一窑柱上刻有“吉利”二字 。时代为隋、唐 。  
15、西丘遗址  
位于内邱县城西6公里的李阳河南岸 , 地势较高 。遗址大部分被压在村庄下面 , 在公路两边断崖上可见断断续续的瓷片堆积层 , 文化层厚0.3—0.8米 。出土标本有碗、钵、盆、瓶、罐、盂、白陶俑、窑具等 。时代为隋、唐 。  
16、北双流遗址  
位于内邱县城西北李阳河北支流的西岸和南支流的北岸 , 面积2000余平方米 。在这里不仅发现瓷片标本和窑具 , 还发现三处有红烧土的窑炉遣迹 。出土标本主要是青瓷杯、碗、钵、盘 , 同时也发现粗白瓷残片 。此处遗址除出土北朝标本外 , 隋唐、五代、宋金时期的标本也有发现 。  
17、内邱县城关遗址  
位于李阳河东南岸 , 县城城区的西北部 , 南北长约1200米 , 东西宽700米 。依今地理位置 , 大致可分为西关北、西关西、步行商业街三部分 。  
①西关北窑区 , 位于李阳河南支流东南岸台地上和蜂窝煤厂一带 , 面积约3万平方米 。地表散布有较多的瓷片和窑具 。瓷器有青瓷、白瓷、黑瓷以及透影白瓷 , 器类有碗、钵、盘、盆、罐、瓶等 , 窑具有三角支钉、齿形垫具、蘑菇形和喇叭形窑柱、垫圈、垫珠、筒形匣钵等 。时代为北齐至唐 。  
②西关西窑区 , 位于内邱县西关村西头原石英粉厂以南 , 面积约2万平方米 。这里虽然被民房压盖 , 但在改建房屋施工中 , 常有瓷片标本出现 , 主要有杯、碗、盘、钵与盘口器 , 其中有青瓷也有粗白瓷 。时代为北齐至隋代 。  
③步行商业街窑区 , 主要位于原县礼堂、电影院、农贸市场、服务楼、交通局一带 , 面积约5万平方米 。这一带是唐代白瓷烧造最集中的地方 , 文化层较厚 , 内涵丰厚 。2002年 ,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配合步行街建设工程 , 对原礼堂和电影院旧址区进行抢救性发掘 , 发掘面积1224平方米 , 出土北朝至唐代灰坑174座、窑炉10座和大量的瓷片标本 , 亦有“盈”、“翰林”款白瓷和唐三彩 , 并首次出土了“官”字款白瓷 。时代大体为隋至五代 , 唐代遗存最为丰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