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天,大自然中最活跃的当属鸣虫 。鸣虫与古人的生活密切相联,二十四节气中的很多节候都是根据鸣虫的表现来定义的 。如立夏“蝼蝈鸣”,夏至“蜩始鸣”,小暑“蟋蜂居壁”,立秋“寒蝉鸣”,秋分“蛰虫坯户”,霜降“蛰虫咸俯”……那么,古人为什么对鸣虫情有独钟?为什么将鸣虫视为“灵虫”?蝈蝈、蟋蟀、油葫芦为什么被并称为“三大鸣虫”?促织、夜鸣虫、地喇叭等别名是怎么来的?唐太宗李世民用虫鸣治疗失眠是传说还是确有其事?南宋宰相贾似道为何被称为“蟋蟀宰相”?
古人为什么视鸣虫为“灵虫”?
《诗经·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古人对鸣虫的关注在先秦时即已开始,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多首诗写过鸣虫 。《国风·豳风》的《七月》一诗就曾提到蝉、蚱蜢、蝈蝈、蟋蟀等多种鸣虫 。如,“四月秀葽,五月鸣蜩”:阴历四月份植物远志结籽,五月蝉(知了)开始在树上鸣叫 。再如,“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阴历五月蚱蜢开始伸腿鸣叫,蝈蝈则在六月动起了羽翅,秋七月田野里有很多蟋蟀,到八月份钻到屋檐下,九月蟋蟀进门,十月钻到床底 。从《诗经》的描写可以看出,先秦时鸣虫已融入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于男女之情感 。《国风·召南》里的《草虫》一诗就曾借鸣虫表达男女之间爱的感觉:“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草虫喓喓在鸣叫,蚱蜢四处在蹦跳 。久未见到心上人,心中忧愁不安宁 。
古人为什么喜欢鸣虫?当然与其善鸣有关,也有《草虫》诗中那份缠绵和寄托,但更重要的是虫子身上惊人的繁衍能力带给古人的一种惊奇和想象 。以螽斯(蝈蝈)为例,古人认为这是一种灵虫,“一生百子”,是多子的化身,崇尚多子多福的古人自然对其十分迷信 。《诗经》中的《螽斯》就特别强调了“宜尔子孙”一语:“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蝈蝈张开翅膀,在低空群飞;子孙众多,预示家族兴旺 。
古人因此认为“螽斯衍庆” 。而繁殖能力超强,这是自然界中“虫家族”的共同特点,即便令人讨厌的蚊蝇都有这本事,所以古人专门用表示子嗣众多的“昆”字来定义“虫家族”,称为“昆虫” 。
古人如何赏鸣虫?
《开元天宝遗事》:“以小金笼捉蟋蟀”“夜听其声”
古人喜欢鸣虫,进而形成了一种浓浓的“虫趣”和丰富的“虫文化” 。
自然界善鸣的虫子很多,古人最喜欢的主要有蝉、蟋蟀、蝈蝈、扎嘴、油葫芦、金铃子等,多属昆虫纲中的“直翅目” 。
从史料记载来看,蓄养鸣虫最先似乎是在皇帝后宫流行的 。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唐玄宗李隆基的后宫就流行赏鸣虫:“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 。”王仁裕如上所记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玩虫记载,有人因此推测中国人玩虫始自唐朝,也可能更早 。
王仁裕所记是否可靠?应该不虚,后宫深似海,“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而唐玄宗的嫔妃尤苦 。据白居易《新乐府·上阳白发人》诗原注,天宝五载以后,杨贵妃专宠,对其他嫔妃们来说,金笼里的虫鸣无疑是赖以打发孤寂无聊日子的一种方式 。
民间认为虫鸣可治疗失眠症 。传说,唐太宗有失眠苦恼,画家阎立本奏入眠秘方——夜听蛐蛐,果然见效,从此唐朝后宫蓄养蛐蛐成风 。蛐蛐即蟋蟀,是古人蓄养的主要鸣虫之一,与蝈蝈、油葫芦并称为中国“三大鸣虫”,促织、夜鸣虫、地喇叭等别名皆因其鸣声而来 。
- 多肉换盆后为什么长气根
- 枕头底下放书就不做噩梦了吗 枕头下放什么不做噩梦
- 菊花的养殖方法 盆栽菊花的养殖方法
- 盆栽罗汉松怎么养好 盆栽罗汉松怎么养
- 女性盆腔炎的自我疗法|自己在家就能治好
- 金叶菖蒲养殖方法 黄金姬菖蒲的养殖方法
- 哪种草莓可以在花盆里种
- 洋桔梗盆栽好养吗耐寒吗 洋桔梗盆栽好养吗
- 怎样养植菊花 盆栽菊花怎么养才好
- 脸盆网app下载 脸盆网是什么平台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