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也是古人喜欢听的一种叫声,唐诗中有大量的咏鸣蝉诗句,连唐太宗李世民都写过一首著名的鸣蝉诗《赋得弱柳鸣秋蝉》:“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 。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 。”当年唐长安还出现了养鸣蝉“斗声”之风,以蝉的鸣声长短来赌输赢 。
为了让鸣虫根据人的需要来鸣叫,古人发明了不少“诱叫”之术,利用鸣虫对异物、异体、声、温、光等敏感的现象,诱发虫鸣 。如在雄虫中放进雌虫,为了表现,雄虫就会使劲地鸣叫 。为了听到理想的虫鸣,有人还在鸣虫的翅膀上点药,鸣声就会改变,行话称作“药叫”,这在明清两朝的京城虫家中间很流行 。
古人“斗虫”始于何时?
《负喧杂录》:“斗蛰之戏,始于天宝间”
除了欣赏美妙的虫鸣,古人的“虫趣”还有看虫形、观虫势 。什么样的虫子最好,怎么看出是好虫?用现代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给虫子“约架”,古人叫作“斗虫” 。
斗虫,是古代玩虫者最热衷的活动,让自己蓄养的鸣虫“互斗”,与朋友的鸣虫“赛斗”,是古代斗虫的两种主要方式 。斗虫以斗蟋蟀最为出名,以赛斗最为流行 。一般认为,“斗虫”也是从唐朝宫中开始的 。“真青猛战大红袍”的民间故事,说的就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宫中设蟋坛,比斗蟋蟀之事 。
南宋顾文荐《负喧杂录》记载:“斗蛰之戏,始于天宝间 。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蓄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 。”这里的“蛰”,就是蟋蟀 。
斗蟋蟀往往从大暑节气玩起,一直玩到深秋 。斗虫起初是图个好玩,后来渐渐变坏了——通过斗虫赌博 。南宋姜夔咏蟋蟀词《齐天乐》前面的小序称:“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 。好事者或以二三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
南宋时最会斗蟋蟀的高手当属官居宰相高位的贾似道,中国最早的一部研究蟋蟀专著《促织经》就是他写的,贾似道因此有了“蟋蟀宰相”的外号,民间戏称他为“贾虫” 。
到明清时,斗蟋蟀之风刮遍全国各地,尤以京城玩虫最负盛名 。据明刘侗、于奕《帝京景物略》,秋七月京城有风俗:“是月始斗促织,壮夫士人亦为之 。斗有场,场有主者,其养之又有师,斗盆筒罐,无家不贮焉 。”斗虫被老北京视为“京秋雅戏” 。宫里斗虫更是热闹,连不少太监都是斗虫高手 。明刘若愚《酌中志》记载:“是月(秋七月)也,吃鲥鱼为盛事 。赏桂花,斗促织 。善斗者,一枚可值十余两不等 。各有名色,以赌博求胜也 。”
到清朝时,斗虫甚至成了民间的一种谋生手段,俗称“露天职业” 。斗虫队伍也扩大了,除了蟋蟀,蝈蝈、黄铃等也爬进了“斗场” 。
古人所玩鸣虫都是从哪来的?
《促织经》:“初秋时,于绿野草菜处求之”
有玩家认为,玩鸣虫的最大乐趣并不在“听”,也不在“斗”,而在“捉” 。捉虫有“昼捕”与“夜捕”两种 。昼捕就是白天捉虫,一般在午后进行,顺着虫鸣而去 。夜捕则是从晚饭后开始,尤以下半夜最易得手,此时虫鸣最起劲 。但夜捕想得到好虫不易,善捕鸣虫的行家圈内称“虫把式”,他们会在夜晚听野外虫鸣,记清方位,等白天去捕,如蟋蟀这类鸣虫爱伏于碎砖瓦片缝隙,或是枯叶下面,一般翻开瓦片后多半能捉到 。
南宋贾似道《促织经》中的“捉促织法”对如何捉蟋蟀做过具体描述:“凡捉促织,必将着竹筒过笼 。初秋时,于绿野草菜处求之;中秋时,须在园圃垣墙之中侧耳昕其声音,然后觅其门户 。果是促织所在,用手启其门户,以尖草掭求其出 。若不肯出窝者,或将水灌于窝中,跃出……”而且,捉虫也要讲究时机 。就捕捉蟋蟀来说,一般立秋过后方成虫,有经验的虫把式不会在这时下手,而是让虫再长壮实一些,在处暑前后再行动,一直到白露,都是捕捉秋虫的适宜时段 。
- 多肉换盆后为什么长气根
- 枕头底下放书就不做噩梦了吗 枕头下放什么不做噩梦
- 菊花的养殖方法 盆栽菊花的养殖方法
- 盆栽罗汉松怎么养好 盆栽罗汉松怎么养
- 女性盆腔炎的自我疗法|自己在家就能治好
- 金叶菖蒲养殖方法 黄金姬菖蒲的养殖方法
- 哪种草莓可以在花盆里种
- 洋桔梗盆栽好养吗耐寒吗 洋桔梗盆栽好养吗
- 怎样养植菊花 盆栽菊花怎么养才好
- 脸盆网app下载 脸盆网是什么平台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