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反垄断第一把火,烧到阿里、腾讯、京东、B站
采访人员/王俊
实习生/温莹雪
新年伊始 , 监管动态频频 。 继昨日(1月4日)网信办接连发布网络安全审查与规范算法推荐两个重磅文件后 。 1月5日 ,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13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行政处罚案例 , 其中涉及腾讯9起、阿里2起、京东与B站各1起 。 新年的第一把反垄断之火 , “烧”到的还是平台企业 。
可见 , 平台企业依然是2022年的监管重点 , 数字经济的规范依旧是贯穿今年的主线 。 反垄断执法呈现向前追溯与事前审查并重的趋势 , 对平台企业而言 , 应更谨慎对待投资并购行为 , 研判风险 , 及时申报 。
互联网领域经营者集中监管不断加码
经营者集中审查是反垄断执法机构对企业合并、收购等经营者集中行为的事前控制 。 经营者集中的申报标准之一为“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年度的全球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 , 并且至少两个经营者在中国境内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 , 如符合即需要事先申报 。
这次处罚的案例均未依法事先申报 , 因此遭到了行政处罚 。
其实 , 从2020年末开始 , 互联网领域经营者集中已成为反垄断监管重点 。 互联网平台具有较强的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 , 尤其是头部平台 , 占据具有绝对优势的用户和数据资源 , 利用资本优势纵横捭阖 , 渗透入不同领域市场 。
此次被处罚的13案例均可以看到头部平台投资枝蔓的延展 。

文章图片
图1/1
2018年2月 , 阿里网络与贵阳星力设立合营公司 , 在贵阳市从事盒马鲜生门店运营的超市业务 。
2016年4月京东邦能与宁波誉衡设立合营企业 , 则可以看出京东此前就开始在医药健康领域发力 。
而主要从事社交和通信服务、游戏等的腾讯 , 2015年与和谐汽车设立合营企业 , 方向瞄准互联网加智能电动汽车行业;还在2019年收购念念分享 , 该公司主要从事即时配送业务 。
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周围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采访时指出:互联网平台具有明显的生态化商业系统特点 , 也就是说平台基于自身的核心业务 , 大量并购相关联市场 , 进一步扩大在核心业务上的市场支配力量 , 自我优待、链接封禁等行为随之而来 。
“基于平台的商业生态会进一步放大这些行为的反竞争效果 , 一旦不被该平台的生态接纳 , 对于市场其他竞争对手的影响会成倍增加 。 ”周围表示 , 所以要从源头上 , 在经营者集中阶段就严格审查 。
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梳理发现 , 2021年互联网领域共有85件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被处罚案例 。
去年3月12日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集中发布对腾讯收购猿辅导、百度收购小鱼集团等10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的处罚决定书 。 4月30日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又公布对9起互联网领域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案的行政处罚 , 认定腾讯、美团、滴滴、苏宁、蚂蚁金服等公司的相关并购案构成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 。
7月7日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对22起互联网领域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案的行政处罚 , 其中8起涉及滴滴、6起涉及阿里、5起涉及腾讯、2起涉及苏宁、1起涉及美团 , 单一案件顶格处罚50万元 。
7月24日 , 腾讯音乐合并被追溯处罚 。
11月20日 , 国家反垄断局成立后的第三天 , 公布了43起互联网领域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案的行政处罚 , 其中13起涉及阿里、13起涉及腾讯 , 百度、京东、美团、58集团各3起 , 苏宁易购、滴滴各2起 , 字节跳动、新浪、百世各1起(部分有交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