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那个人 砸凿壁偷光的人是谁

凿壁偷光的历史人物(砸凿壁偷光的人是谁)
一、凿壁偷光,年少励志的匡衡
西汉经学家匡衡,出生于郡承,也就是今天的兰陵 。

凿壁偷光那个人 砸凿壁偷光的人是谁

文章插图
小时候的匡衡还是很励志的 。因他出身贫寒,家里太穷,只好在有钱的邻居家打工,赖此谋生 。艰苦的环境使得匡衡从小就勤奋好学,他白天帮工,干农活;晚上休息时,才有一点闲暇时间刻苦读书 。
那时,晚上照明用的是油灯 。但灯油很贵,匡衡用不起,他看见邻居家经常灯火通明,就想了一个办法,悄悄墙壁墙上凿了一个洞,晚上就借着这个洞透过来的灯光看书 。
就这样年复一年,小匡衡竟通读了诸如《诗经》、《孝经》之类的明经书目,成了后来学富五车的经学大师 。
这就是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
由于匡衡对《诗经》有透彻的见解,能让所听的人茅塞顿开,心情愉悦 。时间一长,人们便争相传诵,匡衡的名声于是越来越响,得到很多好评:"即说诗,匡衡来,匡说诗,解人颐 。"
因为匡衡的好名声,在"六经"考试中获益匪浅,他曾参加九次考试,成绩不怎么好,只中了丙科,仅补授"文学卒史"最低等的职务 。幸运的是,崇尚儒学治国的汉元帝刘奭也十分看中精通经学的匡衡,便破例迁任他为博士,改授权力很大的加官"给事中"之职 。
二、入仕变质,沦为弄臣和巨贪的匡衡
匡衡步入仕途后,在汉元帝的欣赏下,他抓住善于讲解《诗经》等经学这一特长,得以稳步前进 。
就在当上"给事中"那年,根据京都长安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害这一自然现象,匡衡便引用《诗经》上的话迎合上意呈奏谏书,向汉元帝建言当下宜"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 。"
意思是如今天灾对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宫室用度要节俭,不能再奢华粉饰;当下可借此时机大力推行礼让仁和的道德风尚,重用德才兼备的贤良,辞退尖酸刻薄的污吏 。
那时的匡衡还是很不错的,朴实、正直 。他的谏议一下得到汉元帝的赞赏,认为他是很有才学的能人,便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即提升匡衡为光禄大夫,兼任太子太傅,也就是给太子当老师 。
在汉元帝的重用下,匡衡每每上朝,便在朝堂上积极发言,与大臣们纵论政务 。因他的建解有独到之处,总能以《诗经》上所讲的道理为依据,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显出"引经据典,言合法义"的答对水平,得到一致看好 。
那时,正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西汉中期,匡衡的见言恰好切合了时代的需要 。匡衡便平步青云,如愿得以高升 。
不久,汉元帝又晋升他为御史大夫 。丞相韦玄成在公元前36年病故后,又被汉元帝授予他代行丞相之职,封为乐安侯,直接辅佐他统揽朝政 。
就这样,匡衡从一介寒士,不到20年的打拼,便官居宰辅,位极人臣 。也算烧了高香,是励志人物中的成功典型 。
若匡衡能"不忘切心,牢记使命",将是大汉之福,他也会在励志的大道上更加耀眼,取得更加闪光的成就,让人们深深感念和铭记 。
遗憾的是,入仕后的匡衡,随着职务的升迁,在迎合上意中渐渐变质,最终沦为一代弄臣和巨贪,可悲可叹!
匡衡代行丞相之职后,便与中书令宦官石显常常勾结在一起,看谁不顺眼就联手整治谁 。
提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功臣陈汤打败匈奴,得胜归来 。匡衡与石显二人担心陈汤得到丰厚的奖赏后超过他们,便联名上了一道奏折,弹劾陈汤有"父丧不归;打了胜仗目中无人,假传圣者,贪功冒进,击杀的郅支单于是假的"等等不忠不孝不义的情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