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功赫赫的名将陈汤,就这样在这道"杀人不见血"的奏疏里失去隆恩 。还算幸运的是,朝中有正直的大臣力挺陈汤功勋卓著,若不奖赏会令天下人寒心,偏信匡、石二人的汉元帝只好给了陈汤一个鼓励性质的奖励,封关内侯,不过食邑只有三百户 。
陈汤得到的食邑低于匡衡,匡衡才作罢 。后来,匡衡便开始整治他的"盟友"奸佞石显 。
起先中书令石显依仗汉元帝对他的宠幸,肆意加增赋税,盘剥百姓,鱼肉乡里 。匡衡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称赞石显有魄力,是当朝第一能臣 。
待汉元帝过逝、汉成帝继位后,匡衡得知汉成帝不喜欢石显,便见风使舵,落井下石,联合御史大夫张潭奏了石显一本,说石显如何如何使坏,把他们几个一起干的坏事都算在石显头上 。
昏庸的汉成帝大喜,不加查证,迅速处置了石显,贬为庶人,赶回老家 。石显气愤不过,在贬途中绝食而死 。
石显死后不久,张潭获罪免职,便告发了匡衡,匡衡凄惨的下场也随之到来 。因他在自己的封地上早已做了手脚,私吞多占了4万多亩田土,原本他的食邑是31万亩 。张潭告发他时,匡衡狡辩说是郡图之错 。
但汉成帝对匡衡这几个前朝重臣早已看不惯,欲弃之而后快,如今有了张潭的供述,就根本不在意匡衡说什么,旋及一纸诏令,革除了他代行的丞相之职,贬为庶人,同样赶回老家 。没过几年,"一代大儒"经学家匡衡就在老家孤独地死去 。
三、从励志到变质,匡衡何以走上不归路?
匡衡从小时很感人的"凿壁借光"刻苦读书这一励志典型,到长大后顺利步入仕途,却不顾一切,只想着迎合上意如何上位,位极人臣时又玩弄权术,窃取田土,成为一代弄臣和巨贪这一反面典型 。
人物形象完全逆转,让人震惊 。匡衡何以走上不耻之路?这从他的发展历程,便可知端倪 。
匡衡确有过人之处,小时候能在一贫如洗的条件下,靠"凿壁借光"这样坚韧的奋斗、顽强的打拼而出人头地,这是难能可贵的 。
若匡衡能保持这样的精神,矢志不渝地在正道上深耕,一定是令人钦佩的楷模,该有多好 。可惜,匡衡走偏了!
他好不容易实现了出人头地的梦想,却在向好的人生之路上选择了自私自利,没有心怀天下服务于民的胸襟,只在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又不洁身自好,还看不得别人超过自己 。在这样错误的"三观"指引下,匡衡焉能不发展为一代弄臣和巨贪?
匡衡依仗汉元帝的信任而平步青云,从一介寒儒,没有深耕和历练,没有研习过硬的治国理政才能,便登上万人之上的宰辅之位,仅靠儿时"凿壁偷光"偷来的一项经学之技,"齐家、治国、平天下"谈何容易?
匡衡自身的能力不足,又不自知,一心在溜须拍马中,靠上不了台面的"弄臣"伎俩行走在庙堂,没有格局,没有人品,更没有高洁的家国情怀,只图小恩小利,这样走来的匡衡,怎能不走上可耻之路?
他为了一点微不足道的虚荣,便与奸佞石显同流合污,硬生生打压陈汤这样有功于社稷的栋梁;为了多贪占4万亩田土,硬生生想出不着边的办法窃取……
这其实是匡衡典型的不安全心理在作怪,由于小时候的穷苦,深深烙上了印痕,以致长大了哪怕位高权重、富可敌国,仍然是穷怕了的惯性思维,总是想方没法地偷名窃利 。至于贪来的这些原本不过是符号的财富,窃来作什么根本没去考虑 。
这是匡衡的悲哀,也是匡衡之类的"弄臣"和巨贪们的悲哀!
匡衡走上可耻之路说明:一个人若不坚持走正道,哪怕小时候能通过"天道酬勤"走上神坛,拥有登顶的辉煌,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到头来还得为自己的贪婪和邪恶买单,最终以凄惨的结局收场 。
- 施工高空坠物砸车要怎么维权
- 猫咪躺地下甩尾巴 猫侧躺着用尾巴砸地面
- 高空坠物砸到人赔款是不是包含精神损失费
- 进小区缴费停车车窗被砸是否可索赔
- 什么面相的女人喜欢用钱砸人呢
- 高空坠物把人砸死如何赔偿
- 聚众故意打人打砸他人财产如何判刑
- 装修不给钱砸了会违法吗
- 新房砸墙有什么讲究吗 砸墙好砸吗
- 冬钓怎么砸冰 冬天怎样砸冰窟窿钓鱼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