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古代药酒的起源与历代发展( 二 )


在上述提到的红蓝花酒、麻黄醇酒汤等,就是药酒的命名 。在最早时期,药酒的应用和其他中药方剂一样,都没有命名 。最早的药酒命名,现见于先秦及汉代 。如《内经》中的“鸡矢醴”及《金匮要略》中的“红蓝花酒”等 。
汉以后,药酒命名的方法逐渐增多,但大概总结也就那么几类 。比如以药配制命名的,如羌活酒、五精酒、五枝酒等等;也有以人名命名的,如史国公酒、北地太守酒等;还有以主治功能命名的,如安胎当归酒、腰痛酒等 。这类命名方法在传统药酒命名上占据一定的主流 。
也就是说,汉代时,药酒已经成为中药方剂的一部分 。
三、 隋唐时期,药酒得到广泛使用
药酒发展至隋唐时期,它在社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但用于医疗疾病,还用于保健身体,并且药酒在各大庭宴以及祭祀的重要场合,出现的愈加频繁 。由于酿酒技术的提高,药酒的质量以及医疗效果也得到了提升 。
被称为“药王”的唐朝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写的《备急千金要方》一著作中,就详细论述了药酒的制法:“凡合酒,皆薄切药,以绢袋盛药内酒中,密封头,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为度,去渣服酒 。”
除了制法之外,孙思邈写的《备急千金要方》,还记载着八十多个关于各类药酒的应用案例,涉及到妇科,内科等多方面 。并且孙思邈还提到了过度服用药酒的危害副作用:“凡服药酒,饮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达药力,多少皆以知为度,不可全醉及吐,则大损人也” 。
药酒不但能治疗内科、妇科疾病,而且治疗外科疾病也独具风格 。唐代著名医家王焘在《外台秘要》里就有“治下部痔疮方”的记载 。即“掘地作小坑,烧赤,以酒沃之,纳吴茱萸在内,坐之,不过三度良 。”
所以在唐代时期,药酒在民间季节性疾病的预防中,应用非常广泛 。孙思邈在《干金方》曾说过:“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 。”可见,在唐朝时,人们就已经知道饮用药酒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
四、 宋明清时期,药酒发展盛行,甚至进入宫廷,成为御制药酒
宋朝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学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所以酿酒技术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相比前代,药酒的种类和应用范围也有明显的扩大,而且当时宋朝也比较重视医药事业,遍求精于医术之人 。
比如人称朱奉议的朱肱,曾因当官谏言被罢官,后来无意为官,退而酿酒著书 。其间对《伤寒论》深有研究,于是被征为医学博士 。他写的《北山酒经》,部分记载了药酒的内容 。
包括宋人集体编著的《太平圣惠方·药酒序》中就明确指出:“夫酒者谷蘖之精,和神养气,性唯剽悍,功甚变通,能宣利肠胃,善引药势 。今则兼之名草,成彼香醪…疴恙必治,效力可凭,故存于编简尔 。”
这本《太平圣惠方·药酒序》还详细了药酒达数百种之多,里面不仅讲了酒的健体功能,还突出讲述了“兼之名草,成彼香醪”的药酒保健功能 。
到了明代,酿酒工艺得到发展和提高,药酒开始进入宫廷 。当时明代建有御酒房,专造各种药酒,并且还成为宫廷御酒,比如“御制药酒五味汤、真珠红、长春酒等等 。当时名噪金殿的“满殿香”,就有白术、白檀香、缩砂仁、藿香、甘草、木香、丁香等各种药物,合白面、糯米粉等酿制而成 。
民间作坊也有不少药酒制作出售,如薏苡酒、羊羔酒等 。包括普通百姓酿制的椒柘酒、菖蒲酒等等 。
到了清朝,药酒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医学家又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药酒配方 。但是此时的药酒除了用于治疗疾病,更大的用处是用于养生保健 。尤其是在宫廷里,具有补身益处的药酒需求量十分大,得到了空前的兴旺发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