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酒哪个朝代(谈谈中国古代药酒的起源与历代发展)
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演绎着许多与酒相关的精彩纷呈的故事:武松景阳冈打虎,鲁智深醉打山门,刘姥姥醉卧怡红院等等 。
酒是宴享活动、宗教仪式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古人对于情感的一种表达方法 。无论是“借酒消愁愁更愁”;还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是如此 。

文章插图
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酒,向来有“百药之长”的称号 。由于酒具有行血脉、散寒气、通阳气的功效,因此在中国古代的医学发展史上,有“医”源于“酒”的说法,也就是医者酒也 。
除此之外,汉字有义寄于形的特点 。“医”的古代繁体“醫”由“医”、“殳”和“酉”组成 。根据资料《说文解字》对“酉”的解释“八月黍成,可爲酎酒” 。我们可以认为,在甲骨文时代,酒和医学已经有着不解之缘,甚至更加密切 。
距离今天已经有接近两千年历史的《黄帝内经》就有“汤液醪醴论”的说法:“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在这里面的汤液,就是今天的汤药煎剂,而”醪醴“就是药酒的意思 。明朝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曾经在《本草纲目》中盛赞:药酒是“天之美禄也” 。
那么在中国古代,药酒的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呢?
一、 甲骨文时期出现了最早的药酒“鬯其酒”
近代著名的考古学家罗振玉曾在《殷墟书契前论》记录,在我国古代的甲骨文里,就有“鬯其酒”的记录 。汉代班固认为:“鬯者,以百草之香……合而酿之,成为鬯 。”
“鬯”是甲骨文时代用于祭祀的一种酒,而“鬯其酒”极有可能是一种既可以用于祭祀,同时也可以用于医疗的药酒 。同时这段资料表明,在殷商时期,古代人们已经知道了制造药酒的方法,并且这一时期的大夫将酒与药结合起来用于治疗病人 。
在马王堆汉墓中,曾经出土过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这里面记载着三十多个药酒方,用以治疗疽、蛇伤、疥瘙等疾病 。
其中,《养生方》这本书中详细地记载着中国古代关于制作药酒的各种药材,以及服用药酒的剂量等等,这也是人们所知道最早的关于酿制药酒的药方 。“为醴:细斩漆、节各一斗,以水五浚,以汁煮紫葳……又浚 。麹、麦麹各一斗,卒其时,即浚 。黍、稻水各一斗 。并,沃以麹汁,滫之如恒饮 。取乌嚎三颗,干薑五,焦杜,凡三物,?投之 。先置罌中,即醸黍其上,汁均沃之,又以美酒十斗沃之,勿挠 。塗之 。十一熟矣,即发,勿釃,稍清汁尽,又以酒沃,如此三 。以晡时饮一杯 。已饮,身体痒者,摩之 。服之百日,令目明,耳聪,末皆强,病及偏枯 。”
二、 汉朝时期药酒使用开始普及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这本著作详细的记载了药酒的相关信息,并且在《素问·血气形态》中,还曾经详细的记载着这样一条病历:“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醪药” 。所以早在先秦时期,药酒就已经在医术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 。
因此发展到汉朝时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药酒的使用逐渐普及起来 。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曾经在《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描绘过许多药酒的药方或案例:“妇人六十二种风,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
在《伤寒杂病论》中,除了有红蓝花酒、麻黄醇酒汤、瓜蒌薤白酒汤之外,还有很多药方都是以酒煎煮,或者以酒和水混煎,借酒以用来加强药效 。关于制作,张仲景的《金匾要略》中也有记载,采取的煮服方法,类似如今的热浸法 。就是将药物捣碎,按配方规定加入适量白酒,然后加热浸泡,最终沉淀过滤即可 。
- 中国历史上如雷贯耳的2大名人
- 团风重大项目 团风水产局
- 第八届中国电子商务物流大会
- 中国十大最稀有的姓氏排行榜 中国十大最稀有的姓氏
- 中国比较强的三线城市 中国三大风水城市
- 日语50音图 读法 日语50音图
- 帽子颜色风水 戴帽子的风水
- 中国出大官的风水宝地 信宜大成镇风水宝地
- Lazada中国如何购买?lazada大陆可以买?
- 进门看见钟表好不好风水 进门看见钟表风水好不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