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全诗诗句,水调歌头的全诗词

水调歌头的全诗词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 ,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2、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 , 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 , 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 , 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
3、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
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全部诗句是什么1、诗词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
2、创作背景
1927年10月 , 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沿着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1965年5月,毛泽东又重上井冈山 。阔别三十八年,他感慨良多,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词 。

《水调歌头》全诗诗句,水调歌头的全诗词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1965年春天,毛主席巡视大江南北之后,以70岁高龄重游井冈山,实现了盼望多年的夙愿,其兴奋之情,不言而喻,倍感亲切;举目环视莽莽苍苍的井冈山,变成多姿多彩,生气勃勃“新颜” 。“千里”迢迢,风尘仆仆,一个“寻”字,不仅表达诗人久久离别依恋相思之情,而且表达了重游故地无比喜悦欢快的心境 。
诗人展示一幅绚丽多彩图画:蓝天绿树,黄莺婉转,紫燕飞翔,溪涧流水潺潺;举目仰望 , 盘旋的高路,插入白云渺渺的云端 。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无比喜悦、轻松而舒畅的心情 。流畅明快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对井冈山变化之美的赞颂 。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诗刊》1976年1月号 。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以登井冈山为题材 , 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慷慨激昂 , 表达了作者要继续革命的英雄气概 。
《水调歌头》全诗诗句格式怎么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宋代〕
丙辰中秋 , 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 一作:偏向)
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 , 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 , 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 , 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
水调歌头诗词原文拼音《水调歌头》是北宋苏轼所作,全诗原文内容如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 大醉 , 作此篇,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白话文意思是: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 , 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 , 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 , 哪像是在人间 。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 , 即便相隔千里 , 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
《水调歌头》全诗诗句,水调歌头的全诗词

文章插图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 , 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 , 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 , 而又脚踏实地 , 自具雅量高致 。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作者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
诗的上阕写月下饮酒 。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问月问年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人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结句与上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 。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水调歌头》全诗诗句,水调歌头的全诗词】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