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月9日报道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2021年12月13日发表题为《吴健雄揭秘》的文章 , 作者系袁婕达 , 该文为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的孙女袁婕达对祖母的回忆文章 , 全文摘编如下:
2012年5月 , 我跟随父母前往上海 , 出席祖母吴健雄的雕像揭幕仪式 。 铸铜雕像很高 , 让我感到恍惚 , 毕竟 , 现实生活中的祖母身高不到一米六 。 在纽约 , 她往返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实验室和不远处的教职工宿舍楼之间 , 淹没在人群中默默无闻 。
我脑海里保留着关于祖母的记忆 , 但并不完整 。 让她享誉全球的研究成果改变了科学家们对宇宙的认识 , 也激励了不计其数年龄不一的女性 。 然而 , 我能想起的影像都来自童年:穿着她送给我的波点礼服裙跳舞 , 跟她一起下楼到克莱尔蒙特大街听人唱圣诞颂歌 。 她像我现在这么大的时候已经有了伟大的发现 。
跟许多来自移民家庭的孩子一样 , 等我意识到自己对她的人生知之甚少时已经晚了 。
“祖母本该获得诺贝尔奖”
在中国 , 祖母的名气堪比摇滚明星 。 2021年初 , 美国邮政局为她发行了一枚永远纪念邮票 , 她在美国也名声大振 。 邮票上的祖母正如我记忆中的样子:聪明睿智 , 头发高高挽起 , 脸上带着让人琢磨不透的顽皮笑容 。
我不是核物理专家 , 我所知道的是 , 祖母在1956年用实验证明了一项理论 , 该理论颠覆了我们对物理世界的根本认知 。 她毅然接受无人敢于触碰的挑战 , 最终验证“宇称不守恒” , 从而表明自然法则并不完全对称 , 一种现象和它的镜像未必一模一样 , 宇宙的确有时是分左右的 。
巴纳德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詹娜·莱文告诉我 , 祖母关于不对称的发现或可解释为什么大爆炸之后出现的物质多于反物质 。 归根结底 , 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为什么会存在 。
关于她的职业生涯 , 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祖母本该获得诺贝尔奖 。
她在全世界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和“物理学第一夫人” 。 在她执教了几十年的哥伦比亚大学 , 学生们称她为“吴女士”;在对她追求完美和坚持要他们长时间做实验感到气恼时 , 就称她为“龙夫人” 。 她喜欢被称为“吴教授”或“吴博士” 。 她未曾获得诺贝尔奖 , 却与获过该奖的居里、爱因斯坦、费米和费曼等物理学巨人齐名 。
吴健雄的家乡在江苏太仓的浏河镇 , 父母都是倡导女权、主张女孩接受教育的政治进步人士 。 她11岁就离家前往苏州求学 , 读的是师范学校 , 却在晚上偷偷自学物理和数学 。 为什么选了物理?她没有跟我讲过 , 但在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推动下 , 上世纪20年代欧美不断有重大发现;她想成为其中一员 , 这是可以理解的 。
漂洋过海攻读物理
1936年24岁时 , 她搭乘邮轮在太平洋上颠簸了一个月来到美国 。 她不能不走 , 当时的中国没有地方可以攻读原子物理学博士学位 。 此一去 , 竟是她与父母的永别 。
我的祖父是分子物理学家 , 父亲是核物理学家 , 我就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长大 。 这是一个充满神秘气息的地方 , 周围许多成年人经过忠贞审查 , 我们小孩子学会了不打听工作上的事情 。
我擅长自然科学和数学 , 但更喜欢讲故事 。 于是 , 我当了采访人员 , 写过很多名人访谈文章 , 体味了他们人生的酸甜苦辣 。 但不知为什么 , 我从未尝试挖掘自己家族盛名背后的故事 。
这至今仍是难以做到的一件事 , 因为如果挖得太深 , 我就不得不认清:在她取得诸多成就的过程中 , 吴健雄未能兼顾工作和家庭生活 , 而那些人生抉择一点点地对父亲、进而对我产生影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