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文化内涵是什么,春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春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春节的文化内涵是合家团圆 , 国泰民安 。
每逢春节,不管是风和日丽的暖冬人们总要从四面八方回到自己的家乡,和父母亲人们团聚 , 一家围坐在一起吃一顿热气腾腾的年夜饭,为的就是要享受那份家庭的温暖和亲情,不论是北方吃饺子,还是南方吃年糕,其内涵追求的都是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盼望的都是国家强盛,民富国强 。

除夕的文化内涵是什么,春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文章插图
春节的定义:
春节,即农历新年,一年之岁首,传统上的“年节” 。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活动演变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 。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亲朋好友欢聚的日子,是人们增深感情的纽带 。
除夕的起源形式意义内涵和作用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上,又称该日为年三十 。也叫“除夕” 。除夕这个词是从岁暮演变而来 。岁暮的根源体现在《诗经·唐风·蟋蟀》里:蟋蟀在堂 , 岁聿其莫 。今我不乐 , 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 , 职思其居 。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意思是说:蟋蟀还在叫,一年又到岁末 。今天不乐 , 日月将除 。但要居安思危 , 好乐也不应有过,这才是良士所为 。岁末夜要除残去秽,方能进入新年 。岁末除的另一种表达是送或逐除 。《礼记·月令》中说,岁末第一要务是“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 。“有司”是指掌管驱疫的官吏 。“旁磔”按唐朝经学家孔颖达的解释是,在四方之门分别披挂肢解的牺牲即鸡、羊与狗,与“大傩”目的是一样的 。大傩的形式,在《周礼·夏官·方相士》中有清晰记载,专驱鬼怪的“方相士”由武夫担任,他们手掌要蒙熊皮,头戴面具,面具上以黄金点目,穿黑衣红裙,执戈扬盾 , 挥戈时要呼“傩!傩!”之声 。驱疫建立在冬至后,阳气推阴气上升而弥漫的前提
下,腊日是腊月初八,是进入岁末仪式的开端 。从腊月初八开始就要以大傩禳祭驱鬼 , 这驱鬼其实与除夕的祖先团聚相互关联,迎回祖先必须先要驱除外来的邪气 。我国在先秦时期就有“逐除”的习俗 。据有关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儿,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后还要把女孩儿吃掉 。老百姓对夕恨之入骨,但又没有办法 。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很好,养的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 。七郎见百姓被夕苦了,就想除掉它 。他带着狗到处找夕,却始终没有找到 。原来,夕白天不出来,太阳落山后才出来害人 , 半夜后又不见了,没人知道它到底住在哪里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 , 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 。七郎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夕可能要来 。于是,七郎就找镇上的人们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 , 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它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 。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接着 , 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 。夕吓得四处乱跑,正好被七郎看见了 。七郎放出猎狗去咬它,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 。人们一听外头打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 。这时,夕有点儿斗不过七郎和猎狗,想逃跑,哪知道后腿被猎狗咬住不放 。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了 。关于除夕一词,最早见于古代文献 , 晋代御史中丞周处的《风土记》说:至除夕达旦不眠 , 谓之“守岁” 。《风土记》又记载,除夕之夜,互相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 。除夕一过 , 新年就到了,所以被称为年除日,又称穷年、穷岁、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等 。民间俗称大年夜、年三十儿或大年三十儿 。除夕还被称为年关,与端午、中秋并称为民间一年中清理往来账目的三大节关 。除夕的前一夜 , 民间俗称小除;除夕夜,又称大除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人来说 , 是极为重要的 。这一天人们要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守岁、放火炮等,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夜守岁的风俗,与上古年终围炉习俗的传承有关 。当原始先民掌握了火的使用之后,就用火取暖照明,烤食制器,防御野兽 。在母系社会里,威望最高的妇女管理着氏族里的炊事等活动,年终围炉守岁的原始遗风逐渐传承了下来有关“年”的传说,也说明除夕的历史更加悠久 。在《诗经·豳风·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民间新旧岁交替时的风俗活动 。一般庶民结束田间的农业劳动,已到了十月的冬季 。人们在室内生火,用烟熏鼠,准备过年 , 即所谓“八月剥枣 , 十月获稻 ,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用收获物庆丰收、敬老人,成为最隆重的庆祝活动 。同时举行敬神、敬祖活动,感谢神和列祖列宗的保佑,祈求来年再获丰收 。在周朝有关的史料典籍中,有周天子岁首与朝臣贺岁团拜的记录 。西汉时,君臣在年节互相拜年,逐渐成为皇家例制 。汉武帝时,颁行了《太阴历》,元旦节庆正式形成,除夕也成为重要的年节 。
春节的文化内涵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 。
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
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 。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
除夕的文化内涵是什么,春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春节的由来传说
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 , 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 。
【除夕的文化内涵是什么,春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 , 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 , 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 , 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 , 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
春节的风俗及其文化内涵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 , 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年红、洗头沐浴、张灯结彩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 , 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也是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
过春节前,别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 , 共享天伦之乐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 。年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相互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
春节也是敦亲祀祖、祭祝祈年的日子 。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是人类在远古生存活动而创造出来的期望与天地自然和谐共生的信仰活动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 人们在春节祭祀上天神灵(祖先),是在重温先祖们构建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基础上,缅怀和感受天地神灵(祖先)好生之德的神圣与威严 , 不忘肩负“天道秩序”赋予今人维护人伦向善的责任与使命,心怀敬畏 , 方行之高远 。
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照天、辞旧岁、迎新年等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活动达于高潮 。年初一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 , 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
而时至今日 , 大部分地方除祀神祭祖活动有所淡化以外,春节的其它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 , 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 。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 , 热闹非凡,盛况空前 , 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 。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 , 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
除夕的文化内涵是什么,春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文章插图
春节的文化内涵:
春节民俗深刻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伦理价值 。岁首大年,时值立春节气,为四季循环之首,大年在民国时期得名春节,与大年所在节令时段有着密切关系 。虽然传统社会大年以元日、元旦、正日、新正命名,但大年节俗中早就包含了与立春节气相关的元素 , 如大年的春联、宜春帖、春酒等,王安石《元日》诗中的“春风送暖入屠苏”就形象地歌咏了元日与新春的内在关联 。
而春节民俗以祭祀祖先的方式,促进人们与历史对话,增强人们的历史责任感与传承文化的使命意识 。同时,春节民俗以家人团聚为核心,以隆重的年夜饭仪式,召唤散在四方的家人回归故乡,享受亲情盛宴,并以围炉守岁、夜话家常与拜年祝福的方式,强固家庭人伦 。
对于家庭价值的坚守 , 是春节走向世界的积极因素 。春节除了家庭团聚外,还是亲邻交往的重要机会,城乡社区居民春节之际以人情往来、拜贺新年、欣赏年戏与庙会社火等活动形式,增进社区成员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实现社区有机团结与文化认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