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秧歌儿的由来,东北扭秧歌的来历和意义是什么

东北扭秧歌的来历和意义是什么秧歌流行于我国北方汉族地区,主要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在广场上表演,有些地区在春节也会扭秧歌 。据史料可证,秧歌可追溯到明初,当时是为了庆祝二世祖赵通承袭爵位而创立的 , 舞唱于庭,十分热闹 , 自始,秧歌开始流行 。
秧歌的流传发展不仅是民间舞蹈的传承,更是将一代人的精神传承下去 , 通过秧歌的形式,激励更多的人在崭新的时代里不忘初心、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

扭秧歌儿的由来,东北扭秧歌的来历和意义是什么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手型动作路线:前两拍双手向左边方向上举,手掌将手绢托起绕花,做完两个半拍后还原 , 后两拍双手向右边方向上举 , 手掌将手绢托起绕花,做完两个半拍后还原 。
【扭秧歌儿的由来,东北扭秧歌的来历和意义是什么】步型路线:前两拍右脚向左前方跳跃半步成交叉状,后拍脚步还原,前两拍右脚向右前方跳跃半步成交叉状,后拍脚步还原 。
扭秧歌起源于什么朝代在北宋至和年间,黄河河水经常泛滥,河南东部地区因地处黄河古道,那里的人们无法安居,生活困难 。
后来,皇帝派开封府尹包拯来这里放粮救灾 , 包拯到了之后 , 开仓放粮,解决了这里的饥荒,而且他亲力亲为 , 勤勤恳恳治理水灾,终于取得了成效,第二年这里的稻谷便大丰收了 。
一日,包拯正在帮百姓们收割稻谷,他看到大丰收的情景,不禁喜出望外 。包拯一手持着割稻谷的镰刀,另一手甩起脖子上围着的汗巾 , 情不自禁地舞了起来 。因为包拯舞得兴高采烈,很是尽兴,百姓们便学着他的样子一同舞了起来 。后来没多久,包拯便被调回了都城汴梁 。当地人们为了纪念他治
水的功劳,此后逢年过节,人们便跳这种舞蹈以示感激之情 。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趣事 。其实秧歌是我国汉族的一种舞蹈 。秧歌最早产生于唐宋时期,最初可能是以“姎哥偎郎”为主要角色的一种西域歌舞有关,它与汉族元宵社火结合而成为秧歌的时间是在宋代 。
秧歌是我国古代村庄中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 。它在色彩的运用上 , 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有红蓝黄绿 。人们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
很多人认为,秧歌起源于古代单纯的歌舞戏 。歌舞戏在唐代开始出现后,它与需要借助文字和语言的滑稽戏便分道扬镳了 。唐代的歌舞戏受西域文化的影响更大 , 滑稽戏则较多保持了本土的特征 。其实 , 自从唐代“百戏”分出“歌舞戏”和“滑稽戏”两种 , “滑稽戏”最终形成元杂剧,导致昆剧、徽剧、京剧等戏曲的形成 。
不过大多数认为,唐代形成的“歌舞戏”,其中一部分走向民间,最终形成了今天千姿百态的“秧歌” 。唐代形成了“歌舞戏”与“滑稽戏”的分野,那是因为受外来的西域文化的影响 。西域的概念较大,不局限在嘉峪关、葱岭之间,而应包括整个印度和中亚地区 。
随着唐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来自西域的歌舞传入我国 。这种歌舞不需要借助文字和语言,只需要借助音乐和节奏 。唐代的歌舞戏一部分演变成宫廷舞蹈,另一部分则流入民间 , 与我国传统的民间舞蹈结合后,形成各地不同形式的“秧歌” 。但是,在不同的“秧歌”里,有一些特征是共同的,例如扭秧歌的人有时徒手,有时手里拿一个小道具 。这与西域舞蹈很相似 。
再如,唐宋时期的舞蹈大都有丝管钟磬伴奏,但是,秧歌几乎没有丝竹伴奏,甚至不需要音乐,经常只需要锣鼓即可,这个特征与西域舞蹈也很相似 。
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既有整齐划一,又有个人发挥;既有含蓄中庸,又有个性张扬 。自由与规矩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不分场地,简便易行,动作自然,既能表达情感,又能锻炼身体 。也许这就是秧歌在老百姓中广受欢迎的原因 。
秧歌它在向东部传播时遇上了汉族的元宵社火 , 于是东、西文化开始结合 , 便产生了以“姎哥”为主要角色的化妆表演形式 。由于“姎哥”、“羊哥”、“扬高”等不易理解,于是便借用了南方荆楚地区种稻插秧的秧字,最终形成了秧歌的名字 。
其实,关于秧歌的起源,可以分成两个问题:舞蹈形式的起源和名称的起源 。从这一民间舞蹈形式来说,秧歌的起源很早 。
但是,从名称来说 , “秧歌”这一称呼的起源并不很远 。由于人们经常将两者混淆 , 致使对于“秧歌起源”这样的话题,容易造成“公婆各说自家理”的现象 。
“秧歌”这一名称从字面上说,这的确非常容易让人望文生义,以为它与插秧、秧田等水田劳动有关 。不过,这种望文生义并非全错,“秧歌”这一名称正式形成,的确与稻秧有关 。
作为我国古代政治经济中心的北方河洛地区,这里原先是很少种植水稻的,自唐宋时期以后 , 水稻才开始较多地引入到北方地区,这样才有了秧歌这个名词 。
秧歌为什么要叫秧歌呢扭秧歌,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 , 主要流行我国北方广大地区 。它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 。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述说: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 , 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 。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 , 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南北各地 。逐步演变成灯会、年节中必须表演的习俗 。清初,北京正月到处都有“秧歌小队闹春阳”,围观的人摩肩接踵,妇女们连头上的金钗都被挤掉了,达到盛况空前的程度 。湖州的灯节,每夕各坊市都必须伴唱秧歌 。《柳边纪略》中记载了当时黑龙江边缘地区的元宵节,人们组织起秧歌队,伴以锣鼓,“舞毕乃歌,歌毕乃舞”,通宵达旦 。然而 , 嘉陵区地处浅丘,农民插秧时节的农活十分繁重,人们不可能在栽秧现场扭秧歌 。所以,这种男女老少都喜爱的活动,只有在逢年过凶等喜庆的日子里,由组织起的秧歌队来进行 。
秧歌队的表演,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扭 , 表演者手持扇子、手帕、采绸等道具 , 踩着锣鼓点,口中唱着当地文人流行的秧歌词,步履轻盈,边扭边舞 。二是走场 , 一般开始和结束时为大场,中间穿插为小场 。大场是边走边舞的各种队形组合的大型集体舞,表演出“龙摆尾”、“双过街”、“九连环”等各种图案的舞蹈 。小场是由两三人表演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如“刘海英戏金蟾”、“车幺妹”、“跑旱船”、“傻子接媳妇”等 。三是扮,舞者扮成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中的各种人物,类型有文武公子、少妇、丑婆、货郎、渔翁和小孩等 。四是唱,伴随着唢呐、锣鼓声,由歌手演唱当地的民间歌谣 。秧歌队的人数可多可少 , 少则几人 , 多则八、九十人 。既可以统一表演一个大型节目,也可以分别表演各自准备的小节目 。秧歌队的领头叫“伞头”,是这支秧歌队的总指挥 。他手持一把伞边舞边唱,象征着风调雨顺 。他唱的内容基本上是即兴发挥 , 也有当地民间小调 。他后面跟着装扮成男女老少和丑角类的各种人物,走出各种队形 。走锣鼓、唢呐的伴奏下,边扭边舞 。那些动作诙谐有趣、朴实可爱,具有广泛的娱乐性和群众性,很受人民大众的欢迎 。
扭秧歌的类型可划分为“地秧歌” 。踩着高跷表演的叫“高跷秧歌” 。由于受川北地域条件影响,嘉陵区大都以表演“地秧歌”为主 。“地秧歌”的难度不大,动作简单,诙谐有趣,既不需要多大的体力,还可以通过这种娱乐活动舒松筋骨 。所以,扭秧歌很适应于山区不同年龄的人参与 。过去嘉陵区人民大多数都可以在闲时扭几步 。逢年过节 , 只要一听秧歌队来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跟着扭起来 。
现在,扭秧歌这一民间舞蹈 , 已成为节日游行的必演节目 。它不但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也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和吉祥 。
扭秧歌的由来故事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 。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 。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 。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