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姓源于中国古代,据传为姬姓之后 。据《三国志·魏书·崔琰传》记载,曾姓是姬姓的一个支系,被视为周朝诸侯王公的后代 。
据史书记载,曾姓起源于周武王时期 。周武王灭商之后 , 封殷商时期的诸侯于周边地区,并按照他们的世系和功勋,封为诸侯国 。其中一个诸侯国叫做曾国 , 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市境内 。这个国家的君主被封为“曾子”,后来后代便以此为姓 , 称为曾姓 。
随着历史的变迁,曾姓也分布在中国的不同地区 , 有些演变成了当地的民族姓氏 。在现代,曾姓已经成为中国较为普遍的姓氏之一,尤其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 曾姓的人口相对较多 。
曾姓的起源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曾氏家族谱字辈是: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
曾氏繁衍至数代后,全国各地文形成无数派行 , 各派又有各派字辈 。曾姓比孔姓、孟姓字辈晚两代 , 即曾氏是第63派起用“宏”字辈,孔氏第61派用“宏”字辈;颜氏从第62派起用“宏”字辈 。

文章插图
曾姓的起源
曾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最早起源于姒姓,为夏禹的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书记载,夏王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自己的小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让他做子爵王国 , 称为鄫子国 。
据有关资料所载,曾姓起源和来历还有一处,那就是外族或外姓冒姓,另外还有少数民族中有曾姓 。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绝大部分的父系是汉族 。
曾姓是怎样起源的呢曾姓辈分排列: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
曾姓是中国传统姓氏之一,最早源自姒姓 , 夏王少康之子曲烈被封为鄫子爵,建立鄫国,曲烈的后裔子孙便以国名为姓,后鄫国灭亡 , 太子巫出奔邻近的鲁国,其后代改姓为曾,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 。也有少部分曾姓源自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等少数民族 。

文章插图
曾姓起源于姒姓 。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 。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 。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 。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 。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
夏朝建都于阳城 , 即今河南禹州市 。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 。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 。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 。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 , 不忘先祖,称为“曾” 。
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
中国曾姓人口约七百七十余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52%左右 。
曾氏是一个古老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曾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态势 。曾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 , 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约占中国汉族曾姓人口的66% 。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北、重庆、广西、台湾、贵州 。在湘赣粤闽大部、台湾、广西东北,曾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28%以上 , 中心地区可达2.3%以上 。中国形成了江南多曾姓、江北少曾姓的分布现状 。
曾姓的来源和历史简介曾氏立姓之后,一直活动在河南、山东 。姒姓鄫子国灭后,太子曾巫逃奔鲁国,其子为鲁国季氏宰,五代孙曾参为孔子的学生,即大名鼎鼎的曾子 。因此 , 山东地区是曾氏最早的发源地和发祥地 。秦汉时期,曾姓向河北、陕西、湖南、江西等地迁移,尤其在江西地区繁衍昌盛 。

文章插图
曾姓历史名人:
曾国藩(1811-1872):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 。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 。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 , 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后病死于南京 。有《曾文正公全集》 。
曾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他是孔子的弟子 , 以孝著称 。相传《大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
曾姓始祖是不是巫姓曲烈 。
曾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县)西北一带 。夏王少康封地给小儿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为鄫子国 。后鄫国被灭,鄫国太子巫出奔邻近的鲁国,用原国名“鄫”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
中国曾姓人口2014年有770多万,排在第31位 。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 。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约有30万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
中国历史曾出现许多曾姓名人,如春秋时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子、北宋文学家曾巩、晚清重臣曾国藩等 。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曾姓起源:
曾姓起源于姒姓 。
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 , 鲧生禹 。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 。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 。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 。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
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禹州市 。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 。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 。
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 。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
曾姓长久以来 , 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
迁徙分布: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北一带 。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 。
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 , 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 。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 。
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
秦汉时,由于战乱等原因,曾姓从原本活动的山东、河南一带,迁移进入了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 。
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举族南迁至庐陵县吉阳(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古县镇),是为吉阳房,庐陵则成为曾氏望族中心,也是中国曾氏第二发脉地 , 曾氏祖地 。曾据有二子:阐与玚(瑒) 。
曾阐的五世孙曾丞有三子:珪、旧、略 。略居抚州南丰(今江西省广昌县东),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临川市西)房 。
曾阐的十世孙曾震忽避乱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南)为陆丰,为韶州房,曾珪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赣州市) , 其十一世孙曾通则徙居交州(今广东省广州) 。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频仍,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加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所以曾姓在此期间也大量进入南方诸省,其一支徙居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 。
尚有几支分别迁居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吴郡(治今江苏省苏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南阳(今属河南?。⒔模ń窈笔《醭牵⑾逖簦ń袷艉笔 。┑鹊?。
从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布中国,名人不断涌现,家族势力日渐壮大的局面 , 逐渐成为中国著名的大姓之一 。
盛唐时期 , 社会安定,宗族发展速度加快,扩张、播迁亦为时尚 。唐末,曾姓有入迁福建者 。至宋末,由于战乱,外族入侵 , 曾姓又几度迁移 。元明清时期,曾姓已播迁于各地 。
曾氏是一个古老姓氏 ,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曾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态势 。曾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 , 但不均衡,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 , 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约占中国汉族曾姓人口的66% 。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北、重庆、广西、台湾、贵州 。
【曾姓的来源和历史,曾姓的起源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 代地是现在哪里,赵国的代地是现在哪里
- 绿色荔枝是什么品种 红的荔枝是啥品种
- 关于同学有诗意的句子,关于同学诗句有哪些
- 春节对联的由来,春节对联的由来和寓意
- 著作权共有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是著作权
- 无菌口罩和非无菌口罩区别,无菌性和非无菌性医用口罩的区别是什么
- 天然蜜蜡如何形成的,蜜蜡怎么形成的
- 为什么花岗岩的颜色不同,花岗岩的颜色有哪些
- 骆驼驼峰储存的是水还是脂肪 骆驼驼峰储存的是
- 冬天储存大葱怕冻吗,大葱怕冻储存大葱的最佳温度是多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