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 , 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 , 教义圆满 , 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 。《吴妃手抄金字莲花经》原本31页 , 至清末只剩24页 , 建国后仅存19页 。1951年春 , 龙华区人民政府接收了《吴妃手抄金字莲花经》 , 并专呈上海博物馆珍藏 , 后这件见证上海文明进程的文物又转至上海历史博物馆永久展出 。吴越国时期流传至今的文物本来就极为稀少 , 纸质文物更是罕见 , 这又是吴越国王钱镠之妃的书作 , 更是不可多得 。相传吴越国王钱镠之妃花了五年时间 , 用金粉正楷在蓝色绡纸上书写莲花经 , 其笔力遒劲 , 娟秀自然 , 有唐楷遗韵 , 经文字里行间缀有金绘莲花 , 故称“金字莲花经” 。旧《青浦县志》称其“墨色烨然 , 是唐物” 。《吴妃手抄金字莲花经》折射出吴越国对文化宗教的重视 , 也反映了当时贵族女子的文化艺术修养 , 其意义不可小觑 , 它对于研究吴越国宗教文化和书法艺术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
千年古刹龙华宝塔
沪上最古老的大型地面建筑龙华古塔 , 位于徐汇区龙华寺东侧 , 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龙华晚钟”曾是沪城八景之一 , 也是江南著名的古迹 。据传龙华古塔是三国东吴赤乌十年(247年)吴王孙权为孝母而造 , 赐额“龙华” , 或曰:报恩寺 。寺塔毁于唐朝末年的黄巢兵乱 。
【上海世纪风水大战 中日上海风水之战】龙华古塔亦是吴越国先人留给上海的珍贵文化遗产 。古塔楼台阁制 , 砖木结构 , 塔体橙黄 , 古朴典雅 。塔高40.40米 , 七层八面 , 刹杆高耸;塔身每一层均有平座、勾栏 , 远远望去 , 曲栏重重 , 飞檐高翅 , 伸展深远;微风轻拂 , 铃声悠扬 , 清脆悦耳 。据清康熙乾隆年间《上海县志》记载:“龙华教寺相传寺塔为赤乌年建 , 殿宇创于唐垂拱三年(687年) , 废于黄巢时镇将张郁之后 。”明嘉靖万历年《上海县志》云:“龙华教寺 , 相传吴越忠懿王尝夜泊浦上 , 风雨驟至 , 草莽间神光烛天 , 钟梵隐然 , 询其地 , 龙华寺基也 , 遂命大盈荘务张仁泰重建 。”由此可见 , 龙华塔在唐末战火中被毁 , 吴越王钱弘俶加以重建 。晚唐诗人皮日休有《龙华夜泊》诗 , 云:“今寺犹存古刹名 , 草桥霜滑有人行 。尚嫌残日清光少 , 不见波心塔影横 。”诗作生动描写了龙华的自然景观 , 也印证了当时的龙华寺已毁于战乱 , 不复存在 。
吴越国忠懿王钱弘俶(929-988年)系钱镠之孙 , 在位30年 , 为虔诚的佛教徒 , 曾铸造阿育塔84000座 , 分藏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 , 护佑子孙后代 。我在考古过程中 , 看到过多座出土的阿育塔 , 杭州雷峰塔地宫也出土过 。江南不少寺庙亦由钱弘俶建造 。有一次 , 钱弘俶停泊沪上南浦 , 得知此处为龙华古塔遗址 , 遂命僚属张仁泰重建寺庙塔 , 并赐金像观音、善才童子、龙女各一尊 , 金字藏经一百零八函 。据南宋绍熙(1190-1194年)《云间志》记载:“空相寺 , 张仁泰请于吴越忠懿王始建 , 旧称龙华寺 , 冶平元年(1064年)改今额 。”清咸丰十年太平天国战乱 , 龙华寺院遭毁 。今龙华寺于清光绪年间重建 , 目前保存下来的古塔 , 结构和砖身均为吴越国时旧物 , 算起来已有千年历史了 。
- 什么花养家里风水好 什么花在家里养风水好
- 玄关隔断风水讲究 玄关隔断上面放什么好
- 墓碑倾斜对后代的影响 墓碑倾斜的风水
- 长期找不到对象风水 找不到对象的风水
- 风水与人 贵人运风水
- 院子里有井盖的风水 圆石头井盖风水
- 河水环绕的地方风水 瀑布上游河道风水格局
- 上海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除赔偿标准是怎样的
- 一 风水进阶(风水规律学怎么样)
- 江西吉安风水宝地 浙江省全安风水宝地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