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的由来是什么,玻璃的由来及其发展历史


玻璃的由来历史悠久,最早的玻璃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当时,人们使用天然矿物质如石英、长石、石灰石和纯碱作为原材料,在高温下加热融化后经过冷却形成玻璃 。在中国,最早的玻璃应该可以追溯至汉代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人们逐渐掌握了制造玻璃的技术,玻璃制品也逐渐普及 。目前,玻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居、科技等领域 。
玻璃的由来及其发展历史五六千年前,古埃及一位制造陶器的工匠,在一次从窑中取出陶盆时,看到陶盆里有一块亮晶晶的东西 。这位聪明而细心的工匠,没有放过这个意外发现的晶体,他分析陶土里的成分,一次次试验烧制,搞清了这亮晶晶的东西是沙子和苏打混合物烧成的,这就是后来的玻璃 。
玻璃是哪个国家发明的世界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为古埃及人 。玻璃的出现与使用在人类的生活里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从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的遗迹里 , 都曾有小玻璃珠的出土 。
雍正年间,广州的对外贸易日渐繁荣 。每年夏秋之际,计有进二十条西洋贸易大船到港,分别来自英国、法国、荷兰,奥地利和瑞典 。这些大船前来购买中国的茶叶、瓷器和丝绸 , 虽然船上带来的基本上都是白银,一般是三至五吨重的西班牙银币,但是也有一些西洋物产,比如呢绒 , 钟表等,其中有一样比较特别的物产,就是玻璃 。

玻璃的由来是什么,玻璃的由来及其发展历史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玻璃是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 , 一般是用多种无机矿物(如石英砂、硼砂、硼酸、重晶石、碳酸钡、石灰石、长石、纯碱等)为主要原料,另外加入少量辅助原料制成的 。它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其他氧化物 。
普通玻璃的化学组成是Na2SiO3、CaSiO3、SiO2或Na2O·CaO·6SiO2等,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复盐,是一种无规则结构的非晶态固体 。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用来隔风透光,属于混合物 。另有混入了某些金属的氧化物或者盐类而显现出颜色的有色玻璃,和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制得的钢化玻璃等 。有时把一些透明的塑料(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也称作有机玻璃 。
参考资料:
玻璃是最早起源是哪个国 家的世界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为古埃及人 。
玻璃的出现与使用在人类的生活里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从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的遗迹里,都曾有小玻璃珠的出土 。公元12世纪,出现了商品玻璃,并开始成为工业材料 。
【玻璃的由来是什么,玻璃的由来及其发展历史】18世纪,为适应制望远镜的需要,制出光学玻璃 。1874年,比利时首先制出平板玻璃 。1906年,美国制出平板玻璃引上机,此后,随着玻璃生产的工业化和规模化 , 各种用途和各种性能的玻璃相继问世 。现代,玻璃已成为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材料 。
欧洲玻璃工艺的另一个中心是波西米亚和德国 。13世纪至15世纪的哥特时代,当地生产出一种墨绿色的玻璃器 , 被称为“森林玻璃”,被世人誉为“莱茵玻璃酒杯”的就是这种玻璃的典型作品 。到了17世纪,这个时期的欧洲玻璃工业发展迅速 。
玻璃的由来是什么,玻璃的由来及其发展历史

文章插图
玻璃的起源与发展历史综述在现代日常生活中,玻璃是最为常见的普通材料,所以大多数人认为玻璃和塑料一样 , 是近现代才发明制造的一种廉价的普通之物 。其实,在公元前2500年前,就已经有了玻璃制品了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在世界范围内,最早的古代玻璃出现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领域,也就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
公元前10世纪后,古希腊和古罗马也成为玻璃技术发展中心 。后来,制作玻璃的技术曾被传播到地中海沿岸及临近的一些国家 。
那么中国古代的玻璃制品起源于何时呢?如果要溯源中国古代的玻璃的话,那还真是有一段漫长的发展史 。
一、关于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始于公元前2世纪时的汉通西域 。因此,不少学术界人士以及西方学者曾一度认为 , 我国的古玻璃或者玻璃制造技术是“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 , 从西方传入的 。其实在西周时期,我国古代的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 。
我们知道,玻璃是一种无定性的固熔体 。在古代,它主要是由石英(石英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和一些矿物 , 如方铅矿(主要成份是硫化铅)或者碱性的盐类(如钾、钠)一起融化而成的产物,属于硅酸盐系统,与陶器、瓷器是一类的 。
陶器自新石器时期开始,到“仰韶文化”时期已发展为彩陶,这可以说是“釉”的萌芽 , 等到了殷商时期,又出现了青釉器,如1965年,在河南郑州就出土了一个商代的青釉印纹尊 , 在它的口部以及肩部涂有薄釉外,还有深绿色厚而透明的玻璃釉五块 。根据考古资料的记载,殷商时期青釉器的烧制温度已经达到1100℃—1200℃ , 并且已经有了耐火的坩埚 。到了西周和东周时期,炉温更高一些,青釉器在烧成时温度过高而流下来形成的釉滴,经科学测试和分析,其成分恰是钾钙硅酸盐,这种釉滴已是玻璃态物质,可能就是中国最早的古玻璃 。
平顶山 西周晚期 应国墓地出土 料珠
由于瓷釉制造工艺与玻璃制造工艺大致相同,唯一的区别就是熔炼玻璃时需要容器——耐火的坩埚 。因此推断 , 中国古代最早的玻璃制造技术应是从青釉器的瓷釉技术演变而来的 。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在中国绝大多数的省、自治区都出土有玻璃器物,时代从西周到明清 。但是为了溯源中国玻璃的起源,小编只摘录了汉代以前出土的玻璃器物(如下表) 。
从上表来看 , 出土的汉代以前的玻璃器物,有的被称作料器,有的被称作琉璃,这里要解释一下,对于出土的不透明而少光泽的玻璃饰物在考古界被称作“料器”,而对于出土的半透明的并有玻璃光泽的珠、管、壁、以及装饰建筑物的带釉陶器,则被称作“琉璃”,对于那些出土的透明且与近代制作相近的玻璃器皿才被称为玻璃 。
我们再根据玻璃器物出土时间的先后顺序,以及出土玻璃器物的特点来看 , 玻璃经历了从最初不透明、少光泽的料器小件,到半透明、有玻璃光泽的琉璃饰物,最后才到透明的玻璃器皿,其实这反映了我国古代玻璃技术和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
宝鸡西周墓地出土料管串饰
二、关于中国古代玻璃的发展
在生产工艺方面,玻璃制作工艺与冶金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在古代 , 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石英,而石英砂的熔点为1750℃,这么高的温度在古代是达不到的 。但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有着非常高超技术水平的冶金技术 。如在商代时期,先民们就已经懂得助熔剂的使用了 , 他们在铜中加入铅或锡,或者是同时加入铅、锡用以降低了铜的熔点,使铜的融化温度从1100℃降到了800℃左右,同时这也使得铜的硬度增加,因此殷商时期的先民们才得以制作出了很多精美、各种造型奇特、花纹繁复、胎体薄而均的、形体很大的青铜器 。因此在制造玻璃的工艺中,先民们也在原料中加入草木灰、氧化铅和硝石等助熔剂,用以降低石英砂的熔点:
如安徽亳州出土的属春秋末战国初的半透明眼珠,经科学检测和分析,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铅钡硅酸盐玻璃品;
又如湖南长沙资兴属东周墓葬出土的琉璃壁、其化学成分也是铅钡硅酸盐玻璃系统;
据统计 , 有100多座墓葬中均出土有具有中国特征的玻璃壁、珠、印、剑管等200多件,可以说,在战国中期,中国已建立起了铅钡硅酸盐玻璃业 。如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1号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格上镶嵌的2块小小的蓝色玻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玻璃 。
越王勾践剑 玻璃镶嵌
而中国现存的最早的玻璃器物中最多见的是一种镶嵌式的玻璃珠,如1976年在著名的湖北随州曾侯乙的属春秋末期的一座墓葬中就出土有100多颗镶嵌玻璃珠 , 因在单色玻璃珠上嵌进另外多个不同于母题颜色的玻璃 , 这些被嵌入的玻璃形成多个同心圆图案,乍看类似动物的眼睛,所以又被称为“蜻蜓眼” 。这种镶嵌玻璃珠极为复杂,整个工艺流程全靠手工制作,不仅精致华美,而且在当时也是很名贵、稀有的物品 。
曾侯乙墓出土春秋时期的“蜻蜓眼”玻璃珠
如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览冥训》就多次提到“随侯之珠” , 并与和氏璧相提并论:
“譬如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贵,失之者贫” 。
及至汉代时 , 玻璃制造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很多独具特色的玻璃制品 。如广州西汉初年南越王墓出土了11对牌饰,均是鎏金铜框蓝色板块玻璃,玻璃厚薄一致 , 色泽晶莹,透明如镜,其中包含的气泡很少 。经过科学检测和分析 , 这些蓝色玻璃就是国产的铅钡硅酸盐玻璃 。当然了这还算不上真正的平板玻璃,但是这种具有高超的玻璃制作工艺 , 为后世的玻璃制造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
广州西汉初年 南越王墓蓝色板块玻璃
可见,我国的玻璃制造技术并不是自“张骞通西域”后从国外输入,而是萌芽于西周时期,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较大发展,先民们采用在青铜制作技术和炼丹术中使用的氧化铅做助熔剂,制造出了独具本土特色的真正玻璃——铅钡硅酸盐玻璃 。
后来还采用了硝石做助熔剂而形成了钾硅酸盐玻璃,这两类玻璃发展到汉代时,制作工艺已经相当高超 。并外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和中亚地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