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来历和风俗视频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

冬至的由来和习俗(冬至的来历和风俗)
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古时民间有在“八节”拜神祭祖的习俗 。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 。那么冬至的由来是什么?冬至有哪些风俗习惯呢?小编整理了有关冬至的传说故事,感兴趣的看下去吧 。
冬至的来历30字50字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视频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

文章插图
来历1:冬至到了,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 。《后汉书》 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
2019冬至是几月几日哪一天
来历2: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 。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
冬至的风俗
祭天
汉代,人们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皇帝要于此日祭天,群臣也互相祝贺 。此习俗一直延续至清代,成为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
数九九
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一天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进入春天 。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不仅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 。
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
“冬至饺子夏至面”,过去人家过冬至,饮食习俗多为吃饺子 。每逢冬至,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
在南方,冬至盛行吃汤圆,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
赠鞋帽
冬至时节,民间有赠送鞋子的习俗 。在《中华古今》中有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 。”随着时间的推移,赠鞋给舅姑的习俗逐渐演化为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 。古时手工刺绣,送给女子的,鞋子刺绣多为花鸟,帽子多做成凤形;送给男子的,鞋子刺绣多是猛兽,帽子也多做虎行 。
藏冬冰
冰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保鲜,又可入药 。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后,修窖藏冰 。人们用铁钎自河中凿冰,宽一尺多,长二尺多,称为一方 。在冬至这天将冰藏窖中,封闭严实,同时藏入各种鲜果,春后取出,在市上销售,颜色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 。
南方沿海居民,也习惯在冬至后修缮冰窖,储藏冰块,以便第二年打鱼期间为鱼保鲜 。
冬至的故事传说简短版
关于冬至的故事(一)
吃饺子习俗追溯到东汉时期,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原为医官,告老还乡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 。他看见南阳的乡亲受冻饿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 。于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驱寒矫耳汤”施舍给乡亲吃 。乡亲们服食后,冻烂的耳朵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这种“捏冻耳朵”吃,说是冬至吃了饺子不冻人 。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