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最好的阴宅风水图 平原风水及关水秘法( 三 )


然而,随着围垦面积不断增加,并向广大低洼沼泽地带扩展,圩田和排涝的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洪涝问题,圩田必须与有计划地开挖塘浦水系同时进行 。
唐末至五代,特别是吴越王钱镠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兴筑钱塘江海塘,屯田垦殖土地,开挖河网,形成了“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塘”的棋盘式格局,用开挖沟渠的泥土修筑塘堤,并设置堰闸斗门,形成圩田相连、水网密布、区域协调的庞大排灌系统,将嘉兴大面积的低洼地改造成高产良田 。为此五代时候的吴越国还特地成立了水营,名为“撩浅军”,有七八千人,专门负责治湖筑堤,疏浚河道,维护水利设施的正常运作 。
“塘浦圩田”,是在水网密集地带开发的一种综合性排灌工程和土地开发系统 。这一富有地域特色的综合工程体系,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治水、治田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来的,既合理分配了丰富的水资源,又预防了水患灾害,同时还大规模增加了可耕作面积,改善了居住环境,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滋养更多人口,促进地区的综合发展 。我国水利界泰斗郑肇经教授在其名著《太湖水利技术史》中认为,塘浦圩田系统是古代太湖劳动人民变滩涂淤泥为肥沃良田的一项独特创造,它在我国水利史上的地位可与四川都江堰、关中郑国渠媲美 。
嘉兴在南宋之前,主要以“大圩”为主,一圩面积在1.3—2.6万亩之间 。南宋之后尤其到了明清和民国,由于人口增长,土地需求压力加大,“塘浦圩田”越来越小型化,精细化 。据明朝万历《秀水县志》记载:其时秀水县的圩子5000亩以上的只有17个,2000~5000亩的69个,2000亩以下的45个 。民国时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嘉兴和嘉善北部低洼地区有圩田66.42万亩,分为1476 个圩子,平均一圩面积为450亩 。
就这样,小的“塘浦圩田”取代了古老的大的“塘浦圩田”,成为嘉兴最具代表性的农田形态 。这次,我在嘉兴乡村穿行时,看到那些叫“塘”、“浦”、 “泾”、“浜”的流向,仍然可勾勒出大圩、小圩的格局和水路运输的脉络 。那成千上万与水相关的地名,如湖、荡、港、渠、洪、溇,仍然可见嘉兴与水几千年扯不断地牵连 。村民习惯叫的“敦”、“圩”、“头”、“老”、“岗”、“里”地名,仍然可描摹出当年圩田间的高低起伏 。
同时,面对钱塘江沿岸连年的水害,东汉时期有个叫华信的人,发动百姓修筑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条海塘 。唐代时钱塘江两岸已经筑起了不少海塘 。五代十国时的吴越王钱镠,开始用篾竹装大石块堆筑海塘 。明清两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筑的直立式鱼鳞石塘,是人们先把条石纵横交错摆放,然后在一条条石条间凿出空隙,用铸铁相楔,再用油灰、糯米浇筑,叠加而成,因形似鱼鳞,故称鱼鳞石塘,以阻挡海潮侵袭 。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新修海塘,修筑圩堤、打坝并圩、改造塘浦圩区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圩区的治理和建设,水土治理更是上了一个台阶 。开辟的太浦河、长山河、南台头、盐官等排水工程,就像横亘在嘉兴大地上的大动脉,每年都要带走几十亿立方米的涝水 。遍布嘉兴城乡的大包围、小包围和圩区工程,能让洪涝抵御于良田和城镇之外 。同时,对鱼鳞石塘进行了全面的修复、整治和扩建 。目前钱塘江临江海塘总长为400多公里 。它犹如一道海上长城,力挽狂澜,护卫着钱塘江两岸丰腴的土地和过着富庶生活的千万百姓,与嘉兴大地形成完整的塘浦圩田系统 。


平原最好的阴宅风水图 平原风水及关水秘法

文章插图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