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最好的阴宅风水图 平原风水及关水秘法( 六 )


嘉兴地区在南宋之后,开始大面积地种桑养蚕,丝织业也随之兴盛,且越来越趋于商品化、专业化,不但“平原沃土,桑柘甚盛,蚕女勤苦,罔畏饥寒”,而且,培育出了高产蚕种,生产出了优良的蚕丝,由此出现了“衣被天下”的盛况 。
正是伴随着嘉兴大面积低洼、沼泽地的不断改造,以及适应性技术的提高,以及人口的高密度聚集,促进了嘉兴稻作、桑蚕丝织业生产和贸易的发展 。
更重要的是,随着嘉兴社会经济的繁荣,嘉兴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结构、社会关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原本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生活模式渐趋改变,百姓的各种种养业再不是为了自家的衣食,而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唐宋时期盛产稻米的水乡,到了明清时期,嘉兴濮院等许多地方,却用丝绸等产品赚来的钱去买米粮 。甚至,漕运到京城的粮食,也开始用银两折算上交 。当地桑蚕、丝、麻、棉、菜、果鱼、羊、猪、禽等产品,逐渐转向大规模、商品化、专业化的生产,从而为市场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商品资源,赢得了市场竞争力 。
与此同时,嘉兴的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化转移,劳动力市场出现,产生了新型的雇佣关系,正所谓“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富人镇居”,最终出现了能够掌控一方的市场或者市镇 。
从市镇数量的增长来看,嘉兴在唐宋时期只有青龙、澉浦、广陈、青墩、风泾、魏塘、濮院等8个市镇,到清代已经发展到多40个 。从单个市镇的发展来看,面积、人口、经济实力,包括商税额都有普遍的增长 。有的市镇规模已超过府县城,明朝时,嘉兴府城周为九里十三步,而濮院镇则周为十二里,乌青镇则更大,周为十八里,号称江南第一大镇,具有“府城气象” 。从市镇类型和商贸组织来看,大多数是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原料的交易场所,也有少数是当地手工业特产品的集散地;尤以丝绸专业市镇为显赫;会馆、牙行、公所等商贸组织日渐增多 。从市镇空间分布来看,大部分沿河分布,形成线形格局 。至迟在明代,嘉兴构成了府县城、乡镇、村市等多层级的市镇和商业网络体系 。
繁荣的经济和相对富裕的生活,也推动了嘉兴的文化发展 。嘉兴是中国藏书楼与藏书家最多的地方,“好读书,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 。藏书文化,使嘉兴科举盛行,自唐至清,出状元10人,明清两代共有巍科人士28人、进士1316人 。同时文化名人辈出,从志怪小说家干宝,到近现代有国学大师沈曾植和王国维、数学家李善兰和陈省身、诗人徐志摩、军事家蒋百里、武侠小说家金庸、水利专家汪胡桢、铁路专家徐骝良等等,涵盖文学、艺术、教育、史学、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各领域 。大师、巨匠、名臣、高士等如潮涌出之景况,蔚为壮观 。
嘉兴先民,也创造了多彩多姿的无形文化遗产,堪称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我每年几乎都要去观看嘉兴市王江泾举办的网船会,这是与江南水乡渔民生产、生活习俗相关的民间水上庙会活动 。百余年来,水乡渔民、船民和当地百姓为祭祀元末除蝗救灾英雄刘承忠将军 。每一次参加网船会,我都能看到,来自苏、浙、沪、皖四省市的数千艘渔船,载着满舱的猪头、全鸡、鲤鱼、水果、糕点,来祭拜膜刘承忠 。
短短几日内,成千上万艘渔船一字排开,将六千亩的莲泗荡湖面挤得只剩一条单行水道 。庙前的空地上,船民们竖起旗杆、扯开旗幡、摆好祭品,然后陆续登岸去刘王庙祭拜,以祈求各路神灵庇护,风调雨顺、出入平安 。我想,这就是百姓对天地的一种敬畏,也是为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朝夕相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