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最好的阴宅风水图 平原风水及关水秘法( 四 )





平原最好的阴宅风水图 平原风水及关水秘法

文章插图



三、闸门启合调水位
每年六月的嘉兴,台风频频造访,江河水位随之上涨,乡村大小圩区、城镇大小包围和钱塘江堤岸上的的水闸紧紧关闭,高涨的江湖河之水被阻挡在闸门之外 。年复一年的闸门启合,庇佑着嘉兴百姓的安居乐业 。像这样的水闸,在嘉兴分布着大大小小、密密麻麻地成千上万个 。
在上千年前,嘉兴就有了古老的水闸,叫“塘板闸“ 。每块塘板都有几百斤重,用带着钩子的竹竿,钩住两边的铁环,塘板放入两边石墩上的槽内,用力往下闸 。
当我来到海宁长安镇,在虹桥沿运河边往东前行数百米,就看到了前面不远处的长安坝口,河岸两边的石台下,清晰可见用来停泊船只的凹槽 。这时我才明白,我已经来到了长安镇闻名中外的“一坝三闸” 。
原来长安镇处于杭嘉湖平原西南部高地与中部低地的结合部,上塘运河在长安向北连接崇福、石门方向的下塘运河崇长塘,两河之间有两米左右的落差,为了防止上塘河河水泄入下塘河,在上塘河与下塘河交汇处长安筑起一道水坝,这就是长安坝,又称长安堰 。下塘河上行的船只要翻越两米,靠的是人或者用几头牛拉动转盘,转盘绞起连着木船的绳索,拉动船只就能翻越高坝进人上塘运河 。
为了解决这个麻烦的问题,就在长安坝东面,建了上闸、中闸、下闸这三座水闸,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长安闸遗址 。长安闸工程开创了多节船闸的先河,是当时大运河上技术含量最高的航运设施,代表当时河流航运工程建设的最高水平 。今天长江三峡大坝设置的大型船闸也采用了多节船闸的技术,其闸池规模和船闸节数当然大大超过当年的长安三阐,但其技术源头却可以追溯到一千年之前的长安三闸 。
当我来到嘉兴市区的落帆亭公园,这里已是春意盎然,园内亭台水榭,曲径通幽,鲜花盛开 。我拾级而上,登上落帆亭六角亭 。从亭中俯望,水波粼粼处就是杉青闸遗址 。杉青闸是大运河入浙第一闸,是唐五代时嘉兴最大的水利工程,堪称嘉兴的都江堰 。当时杭嘉湖水流南高北低,杉青闸抬高了水位,在管理船只、节制流速和灌溉农田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当我来到的秀洲区陡门,这里曾经是是京杭古运河沿岸的一个小镇 。陡门镇的名字,是因为用来节制水流的一种设施而来 。“陡门”二字意为在水流较陡之处装上一道门,以便关水 。关水的地段往往在河道狭窄,水流不稳或者水位较浅,船只航行比较困难的地方 。关水的目的主要是蓄水,水位提高之后,航船就可以比较顺利的通行了,这个作用与现代的水闸相同 。
从古至今,嘉兴每一条泾、浜、溇、港、渎等小河道,进入运河、塘、浦等大河道的水闸,是塘浦围田水利功能的关键 。圩区内暴雨袭来的洪水,被分流至圩区内的小河道,流速得到缓解,所有的闸门同时开启,洪水泄入运河、塘、浦等大河道,同时排向江海 。如果圩区外面的水位高涨,闸门又会同时关闭,防止来自太湖、钱塘江洪水侵没良田 。
一年四季,水闸还可以调整圩区里水位的高低,水位低时,闸门的启合,让圩区外面的水注入圩区,水位高时,闸门的启合,把圩区里的水排向外面 。所有圩区里永远可以保持一定数量的水位,犹如铺展在嘉兴大地上的血脉,调节着水的平衡 。
今天,古老的塘板闸,已经演变成了单孔和多孔的电动闸甚至是智能化水闸 。每当台风来临,只要关上圩区最后一道闸门,洪水就会被阻挡在水闸之外,同时打开水泵,把圩区里的水向外排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